(五)运营园区平均物流强度约500万吨/平方公里/年,东部地区集约化程度较高
物流强度是指物流园区年货物吞吐量与实际占地面积的比值,是衡量园区运营效率的核心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运营园区平均物流强度为500.8万吨/平方公里/年,比2018年调查404.6万吨/平方公里/年增长23.8%。其中,14.5%的运营园区物流强度突破了1000万吨/平方公里/年,比2018年调查增长4.2%;18.5%的运营园区物流强度不足100万吨/平方公里/年,比2018年调查下降了9.5个百分点。2022年调查和2018年调查运营园区物流强度分布情况如图40所示。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运营园区运营效率最高,平均物流强度达到了570.5万吨/平方公里/年,分别是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1.14倍、1.38倍和1.43倍,四大经济区域运营园区平均物流强度如图41所示。
从不同类型园区来看,在投入运营的园区中,综合服务型园区平均物流强度达到550.2万吨/平方公里/年,其次是口岸服务型园区500.1万吨/平方公里/年,商贸服务型园区平均物流强度最低,为398.8万吨/平方公里/年。投入运营的物流园区中,不同类型园区平均物流强度如图42所示。
(六)运营园区物流业务收入分化明显,近一半园区达4亿元以上
调查结果显示,15.2%的运营园区物流业务收入超过32亿元,经营业绩成效显著。9.6%的运营园区物流业务收入在16~32亿元之间,12.8%的运营园区物流业务收入在8~16亿元之间,11.4%的运营园区物流业务收入在4~8亿元之间,运营园区物流业务收入超过4亿元的占比接近一半。运营园区平均物流业务收入分布情况如图43所示。
(七)园区运营管理单位收入以物业和物流业务为主,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投入运营的园区中(不包括政府管委会管理的园区),近七成园区运营管理单位收入以物业和物流收入为主。其中,51.3%的园区运营管理单位物业和物流收入之和占总收入的比例超过了90%以上。运营园区运营管理单位物业和物流收入占比分布情况如图44所示。而随着越来越多园区运营管理单位介入供应链和产业链,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29.9%的园区运营管理单位从事商品贸易,11.1%的园区开拓了金融物流业务,52.1%的园区有其他收入来源。
五、社会贡献情况
(一)物流园区成为就业稳定渠道,平均提供就业岗位超3700个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物流就业岗位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使物流园区成为就业蓄水池、稳定器。调查结果显示,运营园区平均就业人数为3712人。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运营园区平均就业人数最高,为4379人;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运营园区平均就业人数分别为3135人、3561人和2401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大经济区域运营园区平均就业人数如图45所示。
(二)物流园区成长为价值创造高地,运营园区平均劳动生产率达57.6万元/人/年
劳动生产率是指物流园区年物流业务总收入与园区物流从业人员数的比值,是衡量平均每个物流从业人员产生价值的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运营园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57.7万元/人。其中,园区劳动生产率在20万元-40万元/人/年、40万元-80万元/人/年、80万元-160万元/人/年之间的比例分别为22.6%、22.1%和21.9%。运营园区劳动生产率分布情况如图46所示。
从不同类型园区来看,在投入运营的园区中,生产服务型、口岸服务型园区平均劳动生产率较高,分别为81.6万元/人/年和78.3万元/人/年,而货运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园区劳动生产率相差不大。投入运营的物流园区中,不同类型园区平均劳动生产率如图47所示。
(三)物流园区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近四成园区设置了充电桩
碳达峰、碳中和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倒逼园区加快绿色物流发展。约50.1%的运营园区至少使用了充电桩、加气站和太阳能光伏中的一种。其中,使用充电桩的园区占比最高,达到39.2%,比2018年调查增长了约124%。2022年调查和2018年调查运营园区新能源使用情况如图48所示。
六、物流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支持性政策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园区认为支持性政策不足制约园区发展,排在所有问题的第一位。近年来,国务院及各有关部门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支持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园区在设施建设、减费降税、用地保障等方面得到了一定政策支持。但由于物流园区土地占用面积大、投资强度低、税收贡献少,地方政府对投入资源扶持物流园区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同时,园区各管理部门间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同,政策兑现协调性不足,导致优惠政策落地难、限制多,与物流园区的实际感受有一定差距。
(二)物流用地供应紧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