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五月天演唱会疑似“假唱”事件持续在发酵,吃瓜群众开启了关于音乐圈“假”和“真”的大讨论,实际上各行各业都有所谓的“假”,快递圈当然也不例外。
那么快递圈到底有哪些“假”呢?这些“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和背后的“真”有关呢?又该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杜绝这些“假”的乱象呢?
今天就让我们抛开冰冷的大数据或调研证明,单纯地从一线的感知来谈谈快递圈的三大“假”吧!
一、“假”数据,“真”罚款
谈起快递圈的“假”,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数据造“假”,因为数据“假”涉及的面也是很广的,我们就从快递圈的实际操作“收、转、运、派”各环节来简单描述下。
首先是“收”中的“假”:相信有一个指标大家都很熟悉,叫揽收率,即客户下完订单以后,快递公司需要按时及时去收件,如何验证和保证客户的订单有没有收走呢,于是就出现了取件超时、揽收超时、1小时揽收率、2小时揽收率、收件环节延误量等等收件环节指标项的考核。
这里怎么“假”呢,旺季尤为明显,比如客户虽下了单但货还没好或要取消,公司又要考核怎么办?那就提前开单或套单开单甚至虚假开单,这些其实都算是为了考核数据好看而人为制造的“假”揽收,看似揽收及时率高达99.9%或超时量为0,数据好看了、平台开心了、公司开心了,一线和客户可能就不满了。
然后是“转”中的“假”:时效是快递公司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于是就有了落货量、分批配载率、配载失误率、破损修复率、违规装卸、库存滞留量等中转方面的考核要求,这里面其中一个深恶痛绝的“假”就是报差错或工单,重量差异、面单差异、地址差异等细小点被无限放大,曾经有理货员因为报差错可能奖金比工资还高的,看似是为公司控制收入漏损,实则内耗严重浪费太多精力时间花在“假”工单上面。
其次是“运”中的“假”:和上面的中转类似,运输通常也是为了时效的达成,通常也会有发车准点率、运输时长、到达准点率、车辆装载率等车辆运输方面的考核要求,因此车队和司机也会在这方面进行数据作“假”,比如说车辆的准点率,即使有异常情况发生也会让网点协助晚点在点发车或提前点到达,这样一来运输时效的责任也就自然规避了,装载率同样也可以作“假”,要每天拍装车后的车尾照是吧,故意把前面空着后面装的满满的,表面上看每天都是满载而归,结果呢,都是自欺欺人的方式罢了。
最后是“派”中的“假”:这里其实和揽收中的“假”如出一辙,有揽收率就有签收率,件到了就要及时送给客户做签收,所以对快递公司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同样有签收及时率、时效内派送率、派件环节延误率、妥投率、签收未收到等等派件环节的各项考核。
最近比较热议的上门派送,其实就是这里延伸出来的,有没有“假”?自然会有,上门件、生鲜件有额外的上门补贴,客户等不及自取但出库是上门派,再如周末很多客户不上班,但依旧会有妥投的指标在,那就只能跟客户沟通提前签收,等到周一在派送,这些“假”看似为客户好,实际给客户带来了麻烦。
为什么会有上面这么多的数据造“假”呢?在一线做过的肯定都知道,不“假”不行呀,不“假”就会被“真”罚款或扣款,也不想这么做,但不得不这么做,更多的是无奈。
究其根因,快递行业本身就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即使上面有规定尽量不要“以罚代管”,但是对管理者来说这是最简单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一票货从出发到签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规定和考核来约束,想要有一个数据上的好结果,就要有这么多的过程项,目前来讲很难杜绝这些“假”,很多都已习以为常。
当然,未来能不能解决掉这些“假”数据问题,恐怕还需要科技来帮助,数字化和智能化的AI时代或许能够有效来管控,人管人不如技术管人,这个难题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运用,一定会改善很多。
二、“假”业绩,“真”奖金
当然,“假”数据的背后其实还是因为有业绩压力,以前快递企业没上市之前相对来说还好点,上市以后面对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关注,都想把自个的股价稳定住市值涨一涨,于是就有了一年更比一年高的收入和利润指标,但市场增速在放缓,又要新加入的来抢份额,“假”业绩也就随之而来了。
那么快递圈哪些算是“假”业绩呢?“虚假刷单”和“左右互换”绝对算是最为典型的两种方式。
一是“虚假刷单”。有一种刷单是商家和快递内部人员联合,商家利用“空包”快递单号来制造虚假销售记录,快递内部人员则协助商家寄送空包件或提供不真实物流信息,从而提升商家的成交量及信用评价等信誉,现在又开始衍生出一种利用快递寄递诱导用户扫码刷单的诈骗行为,这种刷单其实对快递而言是有实际业务产生,很多时候可能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开始了,更多算是被动的刷单来提高“假”业绩。
还有一种刷单就是完全的主动行为了,尤其业务淡季的时候,各家总部都喜欢用包仓的策略来刺激网点的搞货热情,也会设置增量补贴来激励网点,倘若政策合理都能够完成任务都好,完不成的时候就会有“精明”的网点进行自己刷单完成,用包仓或补贴的差额来填补刷单的空缺,这种就是纯“假”业绩了。
二是“左右互换”。每年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增长目标及年度规划,然后在根据自己的业务板块将规划目标进行分解,尤其存在多条业务线的负责人,就会想法设法的完成自己负责的业务,一般会通过研发一些新产品来抢占细分市场的份额,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新产品往往会对本身现有的存量带来一定的冲击。
冲击有多大?其实内部来说是很难评估出来的,甚至有些强势的业务负责人也不愿意去评估,只想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管好就行,只要新产品起量很快能完成KPI上级领导很满意就能升职加薪,甚至有的不搞什么新产品,每年调整一下数据统计的口径,调整几个产品的归属,就有好的业绩呈现,这其实就是“左右互换”的做法,整体业绩不增长甚至负增长,但细分到具体模块就有繁荣的“假”业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