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非业内人士难以理解的“假”业绩现象呢?这背后还是因为有“真”奖金的诱惑,无论是“虚假刷单”的包仓增量补贴,还是“左右互换”的虚假繁荣业绩,对于经营者或者管理者都是出于“利”的考虑,高额的奖金和假业绩成本相对比,就会有人铤而走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能不能够杜绝这两类“假”业绩的产生,恐怕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和处理内部腐败的力度,公司越大对于高层管理者的调整就越大,既要有战略性的全局观,又要有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快递圈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才加入才能做大做强。
三、“假”客户,“真”赚钱
数据能够造“假”,业绩可以作“假”,难不成客户还有“假”的不成?实际上确实有,这里可以从外部的“假”客户和内部的“假”客户来分别看下。
一方面是外部的“假”客户。这里可以统称这些“假”客户为黄牛,以前还只是些第三方的物流供应链公司充当“中间商”,现在就多了许多科技公司甚至网络大V搞个小程序或社群就开始来“空手套白狼”,把自己伪装成业务体量大的“VIP”大客户,来跟各个快递公司谈一个“超低价”的合作,然后在收割那些个人寄件的“小散户”,从中间赚取差价。
另一方面是内部“假”客户。这个就和外部的“假”客户有共同的套路,只不过主角从外部的人员换成了快递公司的内部员工,有关系能拿到更低价的内部员工开始收割“中小客户”,没关系还想着多赚点“外快”的一线员工就通过挂靠大客户账号的方式来收割“个人客户”,其实目的都一样,就是利用价格折扣来赚取其中的运费差价。
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有钱可赚,充当“假”客户风险也不大,自然就会有人去做。
而滋生这些“假”客户产生的源头其实还是在总部,客户引入环节审批不够严谨,又没有花更多精力来识别,本身的制度策略就有漏洞,能赚差价也就一直在有人会为此而乐此不疲了,结果呢?则是存量的业务被不断蚕食,利润受损,很多企业开始出现业务上涨而利润下滑的尴尬局面。
那么“假”客户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彻底清除呢?近年来很多快递企业已认识到这类“假”客户的危害性,也开始有一些举措和行动来,比如限制这类引流平台客户的折扣,严查内部违规挂靠客户的力度等,发现一例处理一例,但想要完全管控住,或许也得借助未来大数据和科技的力量,防患于未然才行。
结语
“假”来源于“真”,“真”滋养了“假”。
快递圈的三大“假”也折射出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趋利避害”,可以说是一种无奈之举,也是受利益所驱动,“假”的背后就是“真”,“真”则需要更多的力量来支持,才能把“假”拒之门外。
大家身边还有哪些“假”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