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邦回归零担,安能剑指区域网,百世深耕东南亚,顺丰聚焦直营…快运巨头求变

2023-09-12 15:48

  微信图片_20201010163950.jpg

  内卷的尽头,是掉头。

  近几年,在市场环境、资本环境的多重影响下,快运行业一度失去了当年资本驱动时代的光环与激进式打法,尤其是明星企业的收并购事件,打击着行业信心。

  与此同时,头部玩家在想方设法地从内卷中抽身,转型与组织变革成为高频出现的关键词。

  今年上市快运企业陆续公布财报数据:安能毛利5.53亿元,同比翻倍,经调整税前利润超3.14亿元;德邦扣非后净利润1.31亿元,同比增长284%;百世快运实现Non-GAAP盈利…

  头部玩家大规模的盈利能力再次将快运行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过去按照货量规模排位,现在陆续要加上一个盈利维度。那些能打的网络开始完成大船调头,找到了新的方向。

  其中明显的信号就是,明星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实现翻倍,快运行业,又“香”了。

  01行业拐点,盈利期来了

  头部上市快运企业的财报数据,正在将行业发展的趋势提前剧透。

  就像2019年前,“规模”是快运企业比拼的关键,如今这一关键词开始变了。以顺丰、德邦、安能、百世、壹米滴答等为代表的头部玩家,开始陆续告别野蛮增长,“盈利”成为行业共识。

   从几大上市企业的财报数据来看,在盈利规模维度:安能>德邦>百世。(顺丰未公布详细数据)

  其中,安能在2023年上半年,实现5.53亿元毛利,经调整税前利润超3.14亿元人民币,实现扭亏为盈;德邦2023年上半年扣非后净利润为1.31亿元,实现扭亏为盈;百世快运毛利率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实现Non-GAAP盈利。

  在顺丰速运与大件部的数据解析中,其快运业务在2023 上半年,在业务规模高增长的同时,也实现了利润同比较大幅度提升。

  当然,除上市企业之外,业内头部玩家壹米滴答在完成战略合并之后也在深耕盈利能力,中通快运声称在2019年便已经实现连续盈利。

  在收入的维度:顺丰快运>德邦快运>安能快运>百世快运。

  盈利能力首先反映在业务与收入的增长比例中。根据财报数据显示,顺丰快运收入151.2亿元,同比增长15.0%;德邦快运收入51.22亿元,同比增长11.1%;安能快运收入45.17亿元,同比增长9.4%;百世快运收入24.4亿元,同比增长7.8%。

  但企业的收入不单纯靠货量增长来维系。顺丰、德邦并未披露具体货量,但从安能、百世的货量增速来看,上半年二者的货量规模是微降的。比如安能2023年上半年货量微跌1.1%,百世快运微跌1.6%,而其收入则实现了反增,在市场拿货的单价在提升。

  货量微跌,收入大涨,意味着头部玩家在陆续告别纯价格战。

  事实上,运联智库去年在走访市场时发现,头部企业的操盘手便把盈利能力当做企业的一把手工程来做。典型案例便是京东物流收购德邦之后进行业务融合、顺丰在利润被中通反超后开始甩负、安能开启刀尖向内的组织变革、百世卖掉国内快递业务后注重业务聚焦与协同…

  相应地,德邦市值相较于近年的低点提升了50%以上,安能则是较低点翻了3倍以上。

  以这些头部玩家的变革为信号,行业进入发展拐点。

  02盈利密码:产品、成本、规模、市场策略

  利润=收入-成本。所以企业的盈利能力,至少要分为几个维度来看,盈利是结果,密码则是一套体系。

  过去,快运网络有着30亿元营收天花板、万吨俱乐部准入规模等等限制,核心在于一方面企业很难突破增长瓶颈,另一方面网络也有着较长的沉淀周期。

  而在资本驱动的年代,模式创新、烧钱补贴等方式,正在打破这种魔咒。比如安能、壹米滴答等模式创新快速赶超德邦的业务规模;再比如顺丰快运开始达到200亿元以上的营收规模;中通快运通过包仓模式低成本接近千万吨货量。

  伴随着越来越多网络达到千万吨规模,“增收不增利”的规模不经济现象再次成为行业魔咒,大家意识到规模不构成壁垒,过去被看重的成功因素需要重新排位。

  此时再看头部玩家开始的一系列在运营上的探索:

  1)控制规模

  1000万吨/年如今被头部玩家看做是一个阶段性门槛,在这个位置基本要踩一脚刹车。比如安能、百世今年上半年的货量规模基本保持持平,反而是在规模中筛选能为企业贡献利润、产品结构、资产效率的有效规模。

  根据业内人士透露,近几个月来,安能、百世等网络仍在有节制地控制货量,而中通、顺丰等网络则在保持10-15%左右的单月增速,顺丰财报中披露的顺心捷达业务增速甚至达到30%左右。他们想在头部企业的调整期,抓住细化网络颗粒度的窗口。

  2)精细运营

  ODFL成为快运网络操盘手口中高频出现的对标企业,大家意识到价格战的背后是成本战,精细化运营带来的成本管控能力,“进可攻,退可守”。

  过去,网点与总部之间是一种博弈与投机关系,一个要网络,一个赚差价,是一种松散的生态关系。维系这种关系的纽带是政策与以罚代管的手段。价格,是网点直面市场的武器。

  资本驱动的年代,价格可以从一轮轮融资中来,如今资本变得越来越谨慎具备成本能力的企业才能从竞争中跑出来。并且这种成本能力放大到千万吨的规模中,1分钱就是1个亿。

  3)打优势产品

  规模为王的年代,什么货都在向网络内流,利润品质导向之下,意味着货量要过一遍筛子。这个时候再看头部的快运网络,打市场更有章法。

  德邦的财报数据显示,作为起家的拳头产品在网络的关键节点,零担业务重回高增长,成为重要利润来源;安能则更加聚焦小票货,财报数据中显示其票均重量将至94kg;百世则开始细挖产业带,用供应链的思维做快运。

  这个时候,再去看不同网络的市场策略,大家不再是投放全国性的政策,而是开始因地制宜,用政策吸引有效货量,将货量转换为盈利能力、成本能力、资产效率。

  03业务分化,找到新的增长飞轮

  头部快运企业在运营上开始打明牌,大家在有意抵御货量诱惑,打磨运营能力,并试图将这种能力向增量市场复制。

  这种业务发展的逻辑在于,一方面,快运市场演变为存量市场,在接下来的集中化趋势中,巨头的产生大概率来自存量整合;另一方面,头部企业在过去的转型中打磨出一套成本管控、精细运营体系,似乎开始具备向细分市场复制的可能。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