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影响人类未来10—40年的重大变革》(以下简称《智能交通》)是我写的第三本关于人工智能的书。第一本是2017年编写的《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以下简称《智能革命》),第二本是2020年编写的《智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态》(以下简称《智能经济》)。写作《智能交通》这本书的时间大多在节假日,妻子看到我总是坐在电脑前面一动不动,就好奇地问我在做什么,我说:“在写书,一本讲智能交通的书。”她出人意料地说了一句:“你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我听了很受用,于是就写得越发起劲了。我对书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在北京大学读的本科专业是“信息管理”,学的是如何建立一套庞大的知识管理体系,只不过后来这个体系被迅速计算机化了而已。如果没有互联网,也许今天的我会坐在某个大学的图书馆里,日复一日地给图书编写目录吧。当然,这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这也意味着,从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起,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北大的书何其多也,虽然我爱好并且花了很多时间学习计算机,但在燕园之中,在书山墨海的熏陶之下,我对书始终有一种敬畏之情。1998年,在响应国家召唤、回国创业之前,我颇为“不务正业”地写了一本小书——《硅谷商战》,讲述了在硅谷多年间,发生在我身边的商战故事。当时国内对于硅谷的高科技发展史、竞争史非常关注,也有很多报道,但罕有以第一视角和亲身经历来讲述这些重要历史事件的作品。我恰好有这样的条件,同时又觉得介绍硅谷的发展,对于中国高科技行业寻求跨越式赶超或许有所借鉴,所以即使当时非常忙碌,但还是抽空完成了这本小书。这也是我在国内第一次正式出版个人专著。虽然当时已经接触了大量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但我还是选择了以书为载体,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在当时的信息载体里,书的信息密度更大、对事实和知识的表述更为系统和严谨。而与之相应的,是当时国内方兴未艾的互联网知识(信息)体系,以及人们获取信息的不平等和不便捷。
百度Apollo智驾,支持城市全场景自动驾驶这种状况也更加坚定了我创办百度的初心,那就是让人们更平等、更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之后的20年,搜索引擎果然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使用知识的方式;百度也从最初的信息检索,进化出了当今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果然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用知识沉淀思考,以期对时代的发展或多或少起到一些正向推动的作用,这可能才是我的初心所在。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即将进入智能社会时代的前夜,我出书的频率变高了。如果说,《智能革命》是一本科普书,重在介绍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让公众对人工智能有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认知;那么《智能经济》已经不完全志在科普,而是着眼于人工智能技术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人工智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基建、新动能的价值所在。而《智能交通》这本书写作的初心和设定的出发点,比以上两本书的定位还要更为深入一些。《智能交通》希望探讨的是如何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如何将交通事故发生率降低90%,如何助力国家“3060”双碳目标的达成,以及未来城市应该是怎么样的等问题。
上海市民体验“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出租车交通对于人工智能来说算是一个细分领域,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却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民生问题、一个跟每一个人的每一天都息息相关的问题、一个仅靠市场力量不能真正解决的问题,是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充分凝聚共识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而智能交通恰好也是百度进行过大量探索和实践的领域。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引和企业层面的创新实践相得益彰,将加速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加速智能交通体系的构建,让我们的出行更加美好。这本书不凭空立论、也不随意假设。它里面写到的,要么是已经发生的历史,要么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而后才是基于现实的预测。它要证明人工智能对社会、对交通、对人们的福祉和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要写成这本书,必须做非常踏实的案头工作,也必须从大量实践中抽取真实、完整而又对未来有启示性的真实案例。我之前谈到过自动驾驶的三重境界,在写作《智能交通》这本书时,我自己也经历了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研究和收集”。我认真地研究了人类的交通简史,并试图在书中呈现出这个领域信息和知识的丰富性,以及历史的颗粒度,也整理了不少国际交通领域的理念和实践。第二重境界是“认知”。基于这些知识和实践,构建一个逻辑和认知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用来解释书中所述人工智能和交通领域理念与实践背后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第三重境界是“推演”。这里的“推演”,不是空想,而是基于现有的事实、结合前沿技术,去设想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甚至于智能社会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改变,“以终为始”去寻求最优解。我之所以选择“智能交通”作为人工智能“科普-思考-研究”的一个垂直和纵深方向,是因为当前这个领域最能够考验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的全栈式能力、深度学习水平、行业解决方案的价值与综合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