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和京东长期占据电商世界巨头位置的年代里,一时间所有人都认为电商格局已定,直到2015年拼多多横空出世,短短四年的时间,凭借深度绑定微信社交关系,错位入局下沉市场,开创F2C直连模式与低价拼团策略,现已发展到5.36亿多年活跃买家,同比增长39%,与阿里、京东已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2018年全年,拼多多平台GMV达4716亿元,较2017年同期的1412亿元增长234%。而其中,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订单总额达653亿,较2017年的196亿元同比增长233%。已成为我国农货上行最大的平台之一。
传统农产品的产业链冗长,生产端面临小农户高度分散经营和品质难以把控的难题,流通端缺乏体系化的渠道结构,交易端无法对接供需关系,精准连接消费者,让农产品陷入了交易成本高、产品损耗多、供应链条长,交付效能低、各方获利薄的死循环。农民、中间商都觉得既辛苦还赚不到钱,消费者反而感觉“物价越涨越高”。
在传统的产业链中,每一斤乡村农产品要到达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手里,都最起码需要经过农户、产地大宗采供、销地大宗批发、超市或菜市场零售等环节,更别提在环节之间,还极有可能活跃着各种倒卖的大小商贩。一系列步骤中,上游品质参差不齐、储存配送损耗不可控、下游市场需求不确定,再加上农贸作业高强度的劳动和资本投入,让整个链条的成本不断增加,但在市场定价上却不得不遵循激烈的竞争规则,最终陷入前文所述的死循环之中。
2017年底开始,阿里、京东纷纷入局“扶贫”,但无论是马云的村淘,还是刘强东“村长”针对农村地区开放销售平台,对接农户,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着力改善农村物流配送的环节,强调打通与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相比与村淘和京东下乡,拼多多则更加深入农业产业体系,它吸取了以往电商扶贫的经验,深知想要真正跑通农货上行这条路的根本在于,不能只改善前端商品流通的表象问题,而需要抓住商业本质,解决农产品零售的后端之痛。
1、重塑农业超短链路,构建全新利益分配机制
打造“两公里”直连超短链。拼多多为改变农贸产品的现状,解决的不再仅仅是促使农产品流通便利化的简单路径,而是直击根本,重塑农业供应链,打造超短链。在拼多多的农贸体系中,剔除了传统供应链中复杂的中间环节,将链条缩减至一层,并在多地开展“多多农园”项目,构建Farm to Customer超短链路,使2亿多小农户与5.36亿消费者直接“面对面”交易,将“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直连起来。
推动产业链上游变革,打破无品牌怪圈。农产品一直以“只有产地和品种,没有品牌”的形象存在于消费者的心智中,加之农贸产业源头粗放型的生产加工方式,使得农产品品质难以把控,价格高低不定。而拼多多目前已在云南保山和云南文山先后落户两个“多多农园”,并计划在未来5年内,推动落地1000个“多多农园”。每一个“多多农园”的落地,都致力于建立特色品牌,打破农产品“没有品牌”的怪圈。同时,基于品牌经营理念,对农产区进行源头把控,从品种选择、改良土壤,到改进种植方法、提升管护水平等,建立一系列规范化的农产品作业标准,从而提升产值和品牌溢价,为产区、农户创造更多价值。
从根本改变农户利益分配机制,让利润回归农民。在“两公里”直连的模式下,节省了传统模式下农产品由原产地途径大小商贩、大宗采购、批发,直到零售的流通成本。而“多多农园”模式则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作业流程节流降本,组织代运营、代加工体系,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售价,同时提升了利润空间,加之联合政府制定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成为利益主体,真正让价值回归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
在2018年“蒜你霉”的寒冬下,蒜价暴跌,滞销千万吨,但拼多多在大蒜之乡中牟县按高于市价0.15元的价格收购大蒜进行销售。在超短链的模式下,这批大蒜上线当天成交33万斤,虽然销售价格仅为市面价的二分之一,却仍帮助蒜农获得约18%的利润。
2、连接精准供需关系,实现数据匹配助农机制
“拼农货”体系聚集供给效应。由于超短链中去除了原本连通农户和消费者的诸多中间环节,那么保证在没有中间商的情况下,农贸产品的高效触达则成为了超短链成功的关键因素。拼多多为此专门搭建了“拼农货”体系。这套体系的一端连接着城市的写字楼、小区,另一端连接着全国贫困县的农田。“拼农货”通过预售、拼团等方式收集订单,让前端需求有效聚集。在已知需求数量下收购大批农货,然后产地直发,让后端供给有效整合,极大降低了农产品滞销带来的损耗。
“农货中央处理系统”精准连接前后端。“拼农货”中的“农货中央处理系统”,是“让货找到人”的核心。系统归纳了各大产区的地理位置、特色产品、成熟周期等信息,经由运算后,系统会将各类农产品在成熟期内匹配给消费者。而最能从这种匹配方式中收益的正是农户,试想一个北方消费者,对南方的瓜果蔬菜都不熟悉,但通过这种“货找人”的模式,由拼多多通过大数据运算主动推送到消费者面前,精准匹配用户需求,使之迅速决策,进行购买,形成规模效应。
这张基于全国消费者需求打造的“天网”,通过“农货中央处理系统”前后端的数据和算法,帮助由全国小农户组成的“地网”实现无缝连接,保证了消费者买得对,农民卖得出,真正建立起5.36亿消费者和2亿多农户直连的新型农产品产销体系,同时更让中国农业突破了土地分散化的制约。如今在拼多多上,吐鲁番的哈密瓜从田间到达消费者手中,只需48个小时,价格更是低于市场批发价。在上海地区甚至还多次出现某小区通过“拼单”方式包下一片果园的盛况。
2018年,拼多多共培育出13款销售百万以上的冠军单品,超过600款销量10万以上的爆款农货,累计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订单数逾9亿笔。
3、优化本地人才体系,开创农村精准扶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