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为何败在“最后一公里”?

来源:互联网 | 2015-07-29 10:55

    一位消费者称,今年4月他曾在1号店订购了100多元的冰鲜产品,打开后发现竟然全部烂了,如要退货1号店最多只赔偿50元损失,还需要自己垫付快递费。很憋屈是吗?商家也委屈。


    因为从1号店的配送过程来看,出发时是全程冷藏物流,但到了市中心区域(如北京)货车是不让进的,这所以“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不得不换普通车或者电瓶车到终端,三十几度的大热天,生鲜不烂才怪。


    怪不得笔者夏天网购的衣物外包装上总会冰冰的,甚至有淡淡的腥味,原来是跟生鲜亲密接触了。为了搪塞这“最后一公里”的责任,商家首先自保:“生鲜属于易腐败品,一经售出不接受退货。”而可怜的就只有消费者了。


    “各保各的鲜”何时休?


    刘女士在某生鲜电子商城上购买了一箱“云南夏黑葡萄”,收到货后发现保温措施就是2个全部化开了的生物冰袋。而另一位消费者投诉某冷链物流,早上9点收到短信提醒,说买的冻海鲜开始配送,结果晚上9点才送达,打开箱子发现根本就是常温配送。


    而快递员也坦言,一般标有“生鲜冷藏”的包裹里有蔬菜、水果会加点干冰,而肉类一般什么都不放。有些商家的“冷藏”蔬菜包裹也就是用普通白色泡沫包裹,并未有保温措施。


    缩水“冷冻”措施,不单是为了节约成本,生鲜电商缺乏行业标准才是真正的顽疾。因为没有统一约束和监管,商家各丢各的冷鲜“空头支票”,而物流则各使各的保鲜“花招”。最后,又是消费者膝盖中箭。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