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了物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极大地提升了产业地位,也对冷链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据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2014年统计数据显示,在500家规模企业中,106家企业计划购买冷藏车2845台,占总量的9.4%,其中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计划购买1244台,占发展总量的44%;有121家企业计划建库1357万吨,占总量的72%,其中纯第三方冷库经营单位计划建库80万吨,占发展总量的6%。可以说中国的冷链物流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冷库激烈竞争的形势已经隐约显现。
冷链物流市场变化状况
1、货品品类变化。目前冷链物流行业的货品品类可以细分为水果、水产品、冷冻食品、乳制品、肉类、蔬菜、医疗冷藏品等。而其中冷鲜产品、医疗冷藏品等发生的变化较大。从冷链物流行业整体规模和增长速度两个角度看,2014年水果和水产品消费量依然较大,多年来始终是重点货品品类,并且随着冷链物流成熟度的提高其需求增速也在逐渐提升。2014年医药类产品的增长同样不容忽视。近几年由于医药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经营设施、企业资质等严格审查,医药产品在冷链运输上的占比越来越高。在前100种最畅销药品中,有冷藏温控要求的药品已占45%。现在采用冷链物流的医药类产品主要是疫苗和血液制品,未来诊断试剂这一市场将会进一步放开,因此从长期来看行业发展空间良好。
2、客户渠道变化。由电子商务催生的冷链物流宅配市场,带动的是冷链物流客户渠道的改变。冷链物流宅配的客户群体可分为B2B和B2C两个市场。2014年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B2B占总体市场的3/4,B2C占总体市场的1/4。虽然B2C市场规模较小,但受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从2012~2014年的3年间其年均增速已经达到80%~120%。随着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客户购买频次增多,以及生鲜产品尤其是海鲜产品高达50%的毛利率,使得当前电商企业纷纷推出专业的生鲜产品品类,或是加大对生鲜产品品类的拓展。随着各大电商企业不断发力,预计到2015年,冷链物流宅配市场规模可以达到40亿元人民币。
3、价值链的变化。冷链物流企业由单个环节服务领域逐渐向一站式综合性企业服务领域扩展。与过去相比,综合型冷链物流供应商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企业在服务过程中都逐渐向立体化、跨界方向发展。
冷链物流的“痛点”
与发达国家冷链相比,中国的冷链物流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那么差距主要存在哪些方面呢?我想在此介绍三个“痛点”。
痛点一:中国冷链基础设备设施落后分布不均,而且功能失衡。目前中国冷藏保温车辆约有7万辆,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中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按人均占有的冷库容积来看美国是中国的5倍。此外,中国当前冷库结构不尽合理,导致功能失衡,比如肉类冷库多果蔬类冷库少,冷冻库多保鲜库少,城市冷库多、农村冷库少,经营性冷库多、加工类冷库少,土建式冷库多、装配式冷库少,东部冷库多、中西部冷库少等现象明显。
痛点二:冷链标准缺乏监管,企业执行力度差。据统计中国冷链相关标准已经超过200项,但所有这些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近几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委根据行业需要也制定了若干项冷链国家和行业标准,像《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等,并进行了标准试点和宣贯工作,但是仅靠协会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呼吁有相关政府部门拿标准来监管行业,监管冷链物流领域的食品安全。但目前这方面的监管还相当不完善,存在着部分不良企业打着全程冷链的旗帜,却执行间歇性供冷进行经营,以此降低冷链物流的成本的行为。发达国家对于冷链物流的重视已经上升到法规高度,例如欧洲很多国家采用的《易腐食物国际运输及其特种运输设备协议认证》(简称ATP),其中对冷链运输和冷链设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要求,一旦企业触碰将面临罚款乃至法律制裁。
痛点三:冷链理念薄弱,易腐食品安全意识不强。这既体现在政府层面,也体现在消费者层面。中国政府部门往往相对重视食品生产环节,而缺乏对于冷链环节的监管和追溯。而在美国农业总投入仅有30%用于生产,70%则用于产后的保鲜、运输和监管。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虽然居民家庭易腐食品消费占比已经超过30%,但大部分人还认识不到温度变化对于食品安全的影响。
冷链可以保证消费者食品安全,反过来消费者应该认识到冷链的价值。很多消费者担心全程冷链物价会不会上涨。我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的进程加快,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和种植的推进,冷链物流规模化、网络化、标准化的实现,在减少浪费、品质增加的情况下,物价上涨一定是在大家的接受范围内的。
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趋势
对于今后冷链物流的发展而言,要进一步提高行业认识,采取一系列创新性措施,降低冷链物流成本、提高冷链运营效率、提升企业效益,从而保证冷链市场平稳运行。
1、硬件上的提升必不可少。以美国为例,美国冷链物流当前大力发展火车温控集装箱,也是基于铁路网络的优势。对于理想的冷链物流产业链应该是“产地预冷、冷链运输、市内配送中心、销售终端”四点一线,甚至可以直接从产地到终端。“中间环节越少,成本越低,断链的可能越少。”建议政府对产地冷库、市内配送中心等做一定规划,并做好标准,引导第三方冷链物流有序发展。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信息系统管理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库存、出货、运输、结算等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一套完整的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S)在整个供应链中显得尤为重要。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企业物流部门及第三方物流机构应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可对企业运输过程中涉及到的订单处理、运输、配送、承运商管理、运力管理、返单管理、应收应付管理以及退货管理等业务进行管理。
2、跨界冷链带来的创新。跨界冷链拥有的接受市场冲击能力、竞争能力、整合能力是传统冷链物流企业所不具备的。目前冷链物流行业利润大多低于8%,并非高盈利行业,且专业化程度非常高。需要通过餐饮企业和生鲜电商企业与冷链物流企业跨界合作,在联合的基础上实现跨界多赢,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带来行业新的发展机遇。
3、创新驱动冷链跨越,突破传统业务模式。生产和消费连为一体,产业和生活同步成长,多元化的冷链物流时代即将到来。冷链物流企业将面对食品包装与物流包装的一致性、经销商服务管理、国际商贸分销管理、冷链物流整体外包、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机遇。通过把握行业趋势、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逐步完善业务链,培养客户的粘性,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冷链物流的行业趋势。通过不断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发展中国的冷链物流。一方面,可以通过构建(伊利雪糕+湾仔码头水饺)公共型冷库、(便利店+快递)企业联盟、(批发+零售)复合型冷链物流系统、(冷链商流+冷链物流)一体化冷链体系,实现中国冷链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中央厨房)冷链物流中心、(求车求货)冷链物流信息中心、(多温度带)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冷链物流)系统集成中心,打造中国冷链物流的平台经济。
总之,冷链物流行业与实体工业通过良性互动发展,把握跨界冷链、跨国贸易、连锁餐饮和生鲜电商转型升级的时机,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应对行业变化,应用资本市场、新技术、产业创新和全产业服务等手段,突破传统模式实现冷链跨越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冷链关乎食品安全,冷链关乎民生。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供应链条,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新时代鞋服物流与供应链面临的变革和挑战03月07日 20:38
点赞:这个双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机构及政策分布概览12月04日 14:10
盘点:2017中国零售业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国零售电商十大热点事件点评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