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跨过物流车联网的原始阶段

来源:冷链马甲 | 2014-12-10 10:37

  任何一种技术,都遵从一个推广应用的不二法门——实验室、国防情报、企业商用、个人消费,成本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物联网技术也不落俗套,最早的互联网(四所大学计算机之间的互联)由ARPA(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协议于1969年实现,主要用于国防技术研究的信息交流和战争指挥系统的安全。1999年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提出物联网概念,而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才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同年我国提出感知中国,并在十二五规划中将物联网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

  物联网技术,在不同的行业有截然不同的应用,总体可以分为私人、商业、公共、国防四大类,应用最深入、全面的当属国防(包括国安情报、公安、军事等领域);公共领域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标准化,依赖国家规划建设;商业部门的物联网应用,以盈利为目的,以丰富服务、扩大规模、提升体验为方法,具有广泛性、创新性;私人应用主要集中于家庭(智能家居)和个体(健康)。私人应用建立在商业应用的基础上,商业应用又依赖于公共设施的完善,而国防领域会无所不在地隐藏于所有应用中。

  车联网,无疑是一种物联网的商业应用。它依赖于北斗、GPS等卫星定位、移动通讯、电子地图等公共服务,利用各种传感器和信息技术,面向车辆的使用者、被服务人及相关用户提供各种与车辆有关的服务。不同的车辆,有不同的用途,也就有不同的车联网应用。例如前期火了一阵子的“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大战,就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车联网模式。出租车+乘客+智能手机APP+网上支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车联网。而另一个例子就是公交电子路牌,公交GPS系统+乘客智能手机APP,就构成一个简单而实用的车联网应用。

  原则上,只要清楚一个与车有关的商业场景,搞清楚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一个车联网应用就基本可以设计出来,但难就难在落地应用。双D大战耗费几十亿还没有结果,可一旦取消补贴,活跃用户数目前就呈下降趋势,其是否成功仍是一个变数。而电子路牌目前连如何盈利都没有想清楚,简单的广告模式根本无法支撑运营。

  一种应用,最关键的是解决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因此给用户带来价值。打车APP的价值在于解决等车的无望与焦虑,但除非用户所在地比较偏僻,否则只要有耐心总会等到。电子路牌也解决等待焦虑问题,但公交服务还是比较规范的,随意性不大,所以对客户只有新鲜感,价值几乎没有,也就是说用户不会为此埋单。

  一项技术在改变用户习惯的同时,也在改变可用于服务的手段,有些时候,服务手段先改变,而客户习惯没有变,商业模式很难快速形成,很多新技术之所以被封存在实验室十几年就是这个道理。如私人对讲机,技术已经实现很多年,表面看是因为国家公共安全和频率资源控制,迟迟不能民用,但实际上是消费者群体没有规模,一直只有少数爱好者有需求,但近年来随着汽车的普及,自驾游等消费习惯的形成,对讲机的需求才出现井喷。

  在冷链马甲看来,车联网的井喷还远远没有来到,双D大战和电子路牌的应用仅仅是车联网的原始阶段。这个阶段,用户已经逐步感到技术的新鲜,产生了好奇并开始尝试,但远没有到为此埋单的阶段。

  那么,如何快速跨越这个阶段呢?下面我们以目前市场上所谓的“货运嘀嘀打车”模式为例,来谈一谈。

  众所周知,货运行业的车货交易一直就存在“中间环节纷繁、服务不够、虚假横行”的局面,把此类应用连同车载北斗/GPS通归为物流车联网应用。其实,乱的根本是信息的不对称和诚信缺失。信息不对称源于传统的获取信息手段比较落后,如货主用翻着电话本挨个打电话找车,费时费力,短时间内不可能找全所需信息,车主只能被动地在货主档口排队、等待信息部派活、去货运信息市场碰运气。陌生货主与车主的交易往往需要黄牛和老乡牵线,黄牛是要收费的,老乡也只会介绍给自己做不了的货。

  现在很多货运信息APP定位不清楚,什么是定位?就是联合谁、帮助谁、改变谁的问题,正确的定位应该是“联合司机、帮助货主、减少中间环节”才有可能缩减成本,提升行业运行效率。可不少APP采用的方法是联合中间环节,来提升市场占有率,南辕北辙了。中间环节越多,越不利于成本控制,不利于上下游的疏通,只有优化这个过程,尽可能解决诚信问题,才能释放出价值,用户才能为此埋单,才能探索出成熟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就意味着中间环节的优化或转型。日日顺的加盟商过去多是海尔的代理商,但随着海尔网上销售的不断上升,代理商逐渐变成了简单的物流、安装和维修服务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

  车货交易最难的算是诚信,可都知道诚信问题很大,可每天仍有那么多车辆被货主租用,为什么?这就要探讨诚信为何物?我认为诚信是积累出来的,各位在淘宝上买东西,哪些因素会影响你?广告?排位?星级?都不是,我们往往是看这种商品“卖出去了多少?多少评价?差评的内容自己能不能接受?”,可见诚信需要积累和评价,任何人的背书(包括政府免检、淘宝推荐)都不足以让我们相信,我们唯一愿意相信的是——“口碑”,无数非商家利益相关者的评价。

  “王师傅给我运过好几次了,每次都能按点到达。”专线老板老张这样描述他为啥用司机王师傅的车运货。
 
  “张老板人讲义气,从不拖欠运费,淡季总能给我配货,所以现在旺季我也来他这儿,虽然价格不算高也心甘情愿!”司机老王这样评价张老板。

  这类车货关系,我们称为“熟车圈”,熟车圈内有诚信,不需要平台背书、认证就能交易,而把“熟车圈交易”如何搬到网上就成为物流车联网的关键所在!当前,有超过一百家类似的APP都在摸索和尝试,相信只要按照给客户带来价值这条主线,一定能够出现物流信息领域的“淘宝”,而每天的交易额可能会在1亿以上(不过每天1万单交易而已)!跨过这个原始阶段,物流车联网的春天来了!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