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区别

来源:数据不能承受之重 | 2021-10-25 11:34 | 作者:石头

  企业数据能力23个内容有几次被问及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区别,之前我是拒绝回答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上的争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谈也罢。诸如信息和数据的区别就在此之列。

  但最近意识到,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区别,并不仅仅是概念区别那么简单,有必要拿出来聊聊。

  经历了30到40年的发展,大家对信息化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认识。由于人的惯性思维使然,由此不免对刚刚才的数字化产生误解。

  思想决定行动,错误的认识必然导致错误的行动。从这个出发点,决定来聊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区别。

  为了能够清晰理解二者的差别,下面以传统的工业生产企业为例。

  无论从业务领域还是组织结构来看,往往被一分为二,即生产领域、管理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二者有着各自的发展路径。即使IT技术相对成熟之后,依然如此。

微信图片_20211025113457.jpg

  用上面这张图表达了本人的观点,不认同的朋友甚至都不需要继续看下去了。何必浪费宝贵的时间呢,是吧?不仅如此,融合也不代表了信息化和数字化之间的所有区别。但是,如果朋友们能够获得一点点启发,就已经达到写作本文的目的了。

  1

  信息化

  信息化,本质上将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原来记录在以纸为主的介质上的信息有选择性的存储到计算机系统中。早期的名称叫管理信息系统(MIS)。我甚至都怀疑(纯属臆测,未经证实),所谓的“管理信息”,是“管理的信息”。

  下面图示简单描述这一过程:

微信图片_20211025113504.jpg

  考虑到成本和效率等的制约因素,并非将纸上记录的信息全部转移到计算机系统中,一般主要记录业务结果的关键特征信息。

  以销售合同为例,原来数百页的文档(无论是纸质的还是电子文档),合同谈判的过程在线完成,计算机系统主要记录双方签订的合同中的关键信息,诸如客户名称、销售的产品品类、数量、单价、总金额等。

  顺带补充一句,信息化是以业务标准化、流程化为基础前提的。例如,订单之所以能准确的记录产品信息,是因为产品标准化的结果。相比之下,合同条款的标准化工作,就往往不如产品。因此,在开票、付款、违约罚款等方面,需要人工解读相应的条款信息。

  最近几年,合同、发票等各种票据都可以通过OCR技术自动扫描进入信息系统,替代了传统的人工读取、录入的过程。

  这就是数字化吗?这没有改变过程的本质,即,从已有的纸质记载的信息转化为信息系统可以处理的信息。

  但相比信息化,数字化不仅仅只是计算机技术进步。何况,计算机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也不仅仅应用在信息化领域,已经渗透到其他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传统的工业自动化领域。

  2

  自动化

  工业领域的自动化技术发展远远早于信息化。

  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中,除了以机械、流体为主的执行机构外,自动化仪表起着决定性作用。

  简单来讲,自动化仪表的职能是负责测量工业现场的各种参数,例如温度、压力、电流等等。并作为反馈信号来调整输入,完成自动闭环控制。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自动化仪表所测量的信号也由以前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接下来的故事,就是计算机技术在传统的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大行其道。

  虽然数字化仪表技术已经成熟的应用了许多年,但没有自动成为“信息系统”的信息来源。

  据我所知,许多生产现场至今依然由人工来填补自动化和信息化之间的鸿沟。

  3

  数字化

  由此看来,企业数字化绝对不仅仅只是计算机技术的升级。而首先要做的是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融合。

  其实,生产领域和管理领域的融合,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

  在我们国家,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要求。

微信图片_20211025113508.jpg

  引自《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

  当然,两化融合与数字化之间不能完全划上等号。不过,撇开数字化技术不谈,两化融合的思路是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的很好起点。

  工业现场控制和信息系统的信息都来源于现实世界。

  例如,炼铁高炉前的自动物料传送带,通过自动称重设备实现自动控制原料的配比外,同时也可以自动完成原料出库记录。而不必象传统的方式那样另外人工填写纸质的出库单,后来的信息化手段也只是将此电子化的记录在系统。

  在发电厂现场,当前依然延续着信息化时代,乃至更远古的传统管理,从先进的生产设备上手工记录各种度数。

  二者并不是有着天然的“楚河汉界”,更多的是由于技术发展与管理的产物。因此,随着技术的进步,管理也有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数字化并不是终点。工业现场控制与管理域融合后,利用逐步丰富的数据进一步推动企业智能化发展。

  如果说工业自动化的下一阶段可能是“数字孪生”的话,那企业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则应该是“商业智能体”。二者的区别,打算另外专题聊聊。

  4

  认识误区与阻力

  是时候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但当前的阻力是存在的。安全、生产制度等理由,作为外行,我无力反驳。但我坚信一条,随着技术进步,管理体系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与之匹配。

  误区:将数字化当成信息化的技术升级

  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的危害非常大。

  过去信息化建设往往是CIO领导下的工作。既然数字化只是信息化的技术升级,那自然延续着过去的模式。

  这也就是当前为什么许多企业认为数字化建设工作是IT部门的责任。这样一来,大大的限制了数字化技术的作用。

  不仅如此,即使参照企业常态化的技改工作,信息化部门所能推动的管理变革往往难上加难。其中原因,技术改造的对象是机器设备;管理变革的对象则是企业员工。

  阻力:当前融合还存在诸多困难

  在传统的生产企业,生产自动化技术改造一般由生产技术部或者自动化部负责;信息系统建设由信息中心或者办公室负责。生产技术部、信息化部门各自延续着当前的“赛道”前进。

  生产技术部将数字化简单的当作过去技术改造的升级版本。当然也是卓有成效的,数字化技术可以让生产线、工厂变得更智能。

  信息化部门一方面在补过去信息化的课,例如上ERP系统、中台系统等。超前一点的企业,借着工业互联网的东风,从工业自动化系统抓取数据,开始有限的尝试。

  但是,当前远远不够,而且不是数字化技术本身的原因。

  生产技术部与IT部门之间的部门墙,阻碍了融合。例如如何拉通二者之间的数据标准,如何是实现二者之间信息的互通,而不只是从自动化到信息系统的单向流动等等。

  期待相应的组织变革。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