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中国制造的崛起源于创造的基因,并非自然的红利

来源:国装智库 | 2020-02-19 14:06 | 作者:周永亮

  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造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民营企业家获得的成就是由于享受了时代的红利:大规模市场、廉价劳动力、低成本环境成本等等。这种说法很难说是错误的,但却不是最为关键的,因为这种红利对于所有经济主体、所有时代都是一样的,包括外资和那些倒下去的企业家们,以及根本不取用这些红利的人们,而且这种红利是一种历史的自然状态,之前也一直保持自然的存在。

  在我看来,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源于创造的基因,而非自然的红利。创造的基因始于中国企业家们饥渴般的学习。

  基因一:饥渴般的学习

  乔布斯对于苹果价值观的描述:Stay Hungry,就是永远保持饥渴的状态,而中国制造业的很多企业家们绝大部分都有这种根深蒂固的基因,因为他们深深的知道,如果不学习,甚至如果不疯狂的学习,就跟不上这个时代,就随时可能被淘汰,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走上时代舞台的第一代企业家们,他们大部分都没有受过良好的、系统的教育,面对羸弱的制造业,见到了欧美发到国家的强大制造业,对于这之间的差距有切肤之痛。

微信图片_20200219140556.jpg

  2000年前后,任正非到美国考察,到IBM参观,一下子就被IBM高效而强大的研发管理系统惊呆了,他知道这是正规军和游击队的距离,下定决心,无论花多少银子也要学会这套管理模式,IBM从来没有想到有人学这些,更没有想到是中国的一家小小的民营企业来学习,于是给任正非一个价格:300美元到680美元不等。大家一听到这个价格觉得也太便宜了点,答案是NO,IBM当时给华为派了70名顾问,这些顾问每小时的收费是在300到680美元不等,这对当时的华为可谓天价,而且他们在华为一呆就是5年时间。据统计,这套研发管理系统让华为花了足足20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这几乎是当时华为一年的收入!很多人,估计包括IBM的人,都觉得任正非够傻的,连个价格一分钱都没有还。今天,还有谁认为当年的任正非“傻”呢?如果没有这傻傻的学习,怎么会有今天的华为?

  我有一位企业家朋友,是江苏电缆领域的佼佼者,这家企业最早是一家中日合资企业,双方各占50%股份,使用日本品牌,因为那个时候“日本制造”绝对是品质的通行证。在高层管理方面,日方没有派一堆人,而是只派了一位总经理过来,具体技术和生产环节倒是相继派人进行指导。2012年前后,合资到期,日方准备撤走,企业品牌也不能再用日本品牌,只能用中方品牌;日方总经理临回国前,中方为他饯行,请他吃饭,结果,这个日本人吃饭时酒喝高了。酒后吐真言:“咱们一起工作将近20年,今天我该走了,告诉你们一件事,当时,我被派到中国来的时候,问上司到了中国企业应该怎么干,上司很神秘的说:啥也别说,啥也别干!他心想,这是啥指令啊。到了中国企业以后,他明白了上司的意思,就是不要主动让中国人学技术”。他回日本几年后,退休了他回到中国看望这家企业的时候,被惊呆了:离开日本人的管理和技术,这家中国企业干得比以前还要好得多,规模也大了不少,其中国本土品牌也已经成为业内的知名品牌。他尽管很友好,但是内心还是认为,这家企业离不开日本人,结果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看到他的表情,中方老同事们都开心的笑了:日本人在这的10多年里,我们好好的当好学习,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方法、一切时间去学习,因为我们知道,日本人肯定留着一手,只有千方百计的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能力,才能受人尊重。

  在制造业内,像这样狂热学习的例子很多很多。这正是中国制造崛起的第一个基因。

  基因二:勤奋致富

  可能是历史上见惯了天灾人祸,中国人的生存意识极强,勤劳的品质全球公认。华人走到哪里,不管面临怎样恶劣的环境,都能够生存下来,而且生存的很好,往往会成为当地相对富庶、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族群。依靠勤劳致富,这可能是中国人祖祖代代传承下来的基因,正像国家领导人提到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人的共同追求,而且这种追求是靠勤劳获得的,中国人历来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

微信图片_20200219140652.jpg

  有一次,在德国的慕尼黑与一位德国朋友聊天,谈到中国人与德国人的比较,我说:在中国人的眼里,德国人勤奋、敬业、遵守规矩,就像工作机器一样。结果,德国朋友听了以后,哈哈大笑:周博士搞错了,跟中国人相比,德国人哪里像机器人,中国人可以自觉工作十几个小时,而且连续多年如一日,德国人一天工作八小时,一分钟都不多干,中国人太勤奋了,德国人根本竞争不过中国人。

  我相信,正是这种勤劳致富的品质和追求,才涌现了一批有一批的创业者,才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企业家,也正是这种追求,这批优秀的企业家才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后退、不逃避,而是迎难而上,坚持到底。我在嘉善看到了一位70后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老板,年收入超过3个亿,毛利超过了30%。一种普通的汽车零部件,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毛利?等我知道了他每天(不分节假日)都要工作12个小时且没有啥娱乐爱好的时候、看到了他那分散在三个地方的简易车间和简陋的办公楼的时候,其实心中就有了答案。当他的朋友说:他现在开的这辆宝马也是在他不断说服下今年刚刚买的,好几年都开着一辆破烂不堪的旧车乱跑。当他的朋友说“你手里存那么多现金干啥,投资点的吧”,他的回答是“我只会干这行”。这样的企业家,我在苏浙以及山东一带遇到很多很多。如果他们都像欧美企业家那样讲究,都像某些国内其他行业的大佬迷恋炫富、那么嘚瑟,如果他们也应该度假就度假、应该休息就休息,他们哪里会有今天?难道他们笨吗?他们往往非常聪明且专业,他们和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就是罕见的勤劳和专注,以及常说的“苦逼一样的自律”。

  这正是中国制造崛起的第二个基因。

  基因三:敢于创新

  制造业是不可能依靠自我封闭发展的,只有创新才是唯一正道,而中国制造的成长恰恰就是创新的推动,这里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思维、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拿来主义创新,也有“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不甘服输的技术创新,也有“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客户需求模式创新。

微信图片_20200219140740.jpg

  曾几何时,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有一个观点:新教精神及其形成的伦理是西方资本主义创新机制的根源,同时也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东方的儒家伦理可能是东方不能诞生资本主义的精神根源,而且对现代社会的创新会产生阻碍。这一观点的提出似乎解释了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创新的崛起以及东方为什么不能诞生现代工业创新体系。其实,这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总结式分析。英国历史学家马克•泰勒在他的著作《为什么有的国家创新力强》谈及20世纪7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卡德韦尔阐述的一个定律:从数千年的历史看,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只能维持短暂的时期。幸运的是,总有国家接过创新的火炬。作者进而认为,这一现象其实与国家体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创新更重要的推动力是“国家不安全感”,因为他已经发现,从几千年的人类看,创新可以发生在任何一种体制中间,只要这种体制活力充沛,有一种生存危机意识,就是所谓的“不安全感”,而中华民族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意识体系中,“居安思危”恰恰是其最低层的逻辑。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繁衍数千年,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出现断裂,与这种根深蒂固的危机意识有关。而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全年释放了民族的这种危机意识,刺激了我们的企业家群体“只争朝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这一基因,仍然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家在新时代取得新成就的基础推动力。

  让这个社会珍惜中国民营企业家吧,他们是劳动者中的佼佼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国装智库 ,作者周永亮

  国装智库:国装智库是由国家级装备制造业首席智库----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联合一批装备制造业领域的资深专家、行业领军企业、大型投资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先进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智库平台。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