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和盈利水平低?小微物流企业可以试试这个办法

来源:物流时代周刊 | 2019-10-23 13:55 | 作者:陈法善

   受制于技术和管理的短板,很多中小微物流企业的经营绩效和盈利水平偏低,利用科技手段、增值金融服务则可显著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盈利。

  

利好加持 成本依然高企

  据统计,201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3.3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比2017年同期提高0.7%。作为衡量社会物流运行效率的主要指标,2018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8%,比2017年同期上升0.2%。这是自2012年以来,该指标首次出现反弹。

  其实,国家已在物流业降本增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为何物流总费用还是出现增长?我们不妨从运费的构成结构来分析。2018年,运输费用成本占比下降了0.3%,表明这方面的降本增效成效比较显著。但除运输费用外,管理费用和保管费用却同比增长。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因为资金成本有所上升;二是在管理成本方面,劳动力成本上涨幅度较大;第三,部分地区物流用地紧张,造成仓库紧张,仓储费用较高。

  除此之外,单就我国公路运输成本而言,其主要由3个方面构成:第一,固定成本,主要有车辆折旧费、银行利息、人员工资、保险费、通讯费等,工资支出占到运营成本的20%左右;第二,可变成本,主要有常规保养和养护费用、过路费、燃油费等,据卡车智慧物联网平台统计,在运营成本中,过路费、燃油费占比均在30%左右;第三,联合成本,例如,承运人会考虑有无回程货,并把这种成本包含在运价中,我国货车的平均空载率长期以来保持在40%左右,会给承运商带来不小的负担。

  据相关机构研究统计,31%的受访企业利润率在0~3%之间,27.4%的企业利润率在3%~8%之间,企业总体利润水平不高。因此,在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我国物流业要想保持稳健增长,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财务收益、提高企业管理绩效、控制运营成本成了当务之急。基于此,笔者主要就资金成本高、企业管理难度大、油费支出负担重等困扰中小物流企业的“老大难”问题展开探讨,建议尝试用科技手段、增值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改进管理、降低油耗、增加财务收益,从而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科技助力 精准控制油耗

  当前的货运车几乎都是燃油卡车,只要车子在跑运输,就会产生油耗。再加上长途运输多以高速为主,过路费也是不小的开支,这两项支出占了物流企业成本的“半壁江山”。

  汽车油耗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路况、车型、货重、驾驶习惯、车速等。交通运输部颁布的“车辆超限超载认定标准”里,依据车轴数,将货运卡车分为2~6轴(及以上)等5种类型,车货总重量从20吨~55吨不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对这几种车型的百公里油耗做了研究,并以经济效益较高的4轴货车(车货总重量约40吨)、62.5公里/小时作为参考基准值,得出的平均油耗在23升/百公里左右。如果按该型号货车每天行驶600公里,每升柴油按6.3元计算,则一天的油费约900元左右;过路费按2.138元/公里(特大型车20吨以上货车、集装箱车标准)计算,高速里程500公里/天,则过路费约1000元左右。通常来说,这些前期费用都需要承运司机先行垫付,时间一长,对不少司机来说,这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而油耗控制在传统车队管理中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GPS里程计算不够精确、加油站油枪不够精准、司机不良驾驶习惯导致油耗异常以及零配件过度损耗等。那么,技术手段如何降低油耗,从而减轻司机资金压力呢?根据研究机构反馈,可以通过安装智能终端、批量采购油品、“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等方式,来改变司机的驾驶习惯、降低油品采购价格、优惠支付过路费,从而为司机减负。

  比如,智能终端连接发动机CAN总线获取车辆的油耗、转速、加速、制动等细节参数,自动抓取车辆超速、急刹车、急加速、怠速时长等数据;加以AI智能算法,监测每日、每月、季度的油耗和车辆行驶轨迹数据,并与线路的标准油耗进行比对,提示司机养成更好的驾驶习惯,从而实现对油耗管理的全面优化。

  同时,相关智慧物联网平台整合各品牌加油站,实现全国网点联网加油,以更低的采购价购买油品,为大中型车队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实现油费降幅约11%,零配件损耗降幅20%左右。而这些数据和资源优势是普通个体司机难以获取的。

  因此,融入智慧物流生态圈,依靠网络货运平台的科技和服务优势、公共资源,可以有效改善物流企业的微观运营绩效。

  

增值服务 加速资金周转

  除了运输成本,融资难也是物流企业的一大痛点。根据相关机构关于物流企业的调研,2018年,44.6%的受访企业反映物流企业融资环境与2017年相比没有变化,31.1%的企业表示融资环境仍处于紧张态势,显然行业依然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虽说银行贷款是主要融资渠道,占比接近80%,但是可抵押物少、折扣率高,贷款额度小,融资渠道少,担保信用体系不完善等都严重制约着物流企业融资。

  除了融资渠道受阻,物流企业还普遍存在账期不平衡的问题。调查显示,上游货主应收账款1~3个月的占48.8%,3~6个月的占40%;下游供应商账期1~3个月的占43.5%,3~6个月的占29%。企业账期总体过长,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增加了行业的偿付风险。

  据了解,基于前期垫付的资金压力,以及“揽新活”对资金的需求,不少承运司机愿意将持有的应收账款办理抵质押,进行运费保理融资,提前收回账款,投入下一阶段的运营。

  这其中,控制坏账的关键在于应收账款、合同及发票的真实性。物流运单往往单笔金额小、数量多,如果用人工方式一一核验,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可能出现重复抵质押、票据确权难甚至假票等情况。一个可行的方式是,以线上化、信息化的方式,金融科技服务平台的供应链系统接入核心企业的ERP系统,读取交易往来数据并与应收账款交叉核验,进行确权、办理抵质押及电子签约,可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在此基础上,由资金方快速放款给借款企业,大大缩短了融资时长,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同时,基于物流生态圈的大数据分析,金融科技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增值金融服务。例如,可从智慧物联网平台获取卡车的ETC缴费、油耗、运输里程等数据,通过数据建模和智能分析,给出小额、高频的授信方案,从而帮助物流企业获得更灵活的资金支持。而这些增值金融科技服务是个体物流企业所不具备的。

  另外,人力成本占到一些物流企业运营成本的20%以上。对一些车队经营者来说,司机常年在外跑运输,如何管理司机、提高绩效、保障货物的安全与质量也是一门学问。

  根据调研,一些智慧物联网平台通过科技输出,为物流企业安装智能GPS系统获取货物位置;温度感应装置监控冷链运输车内温度;摄像头监控司机的驾驶状态、面部表情来判断司机是否疲劳驾驶、危险驾驶,从而保障司机和货物的安全,提高企业运营绩效。经过智慧化改造,车队的事故率减少了10.8%、车辆管理效率提升了22.6%、车辆运营成本下降了21.2%。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如果该行业“堵”了,经济的稳健运行也就无从谈起。针对困扰物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堵点”“难点”,若能够根据中小微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定制化的增值服务,则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周转效率和发展活力,推动行业乃至整体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系开鑫金科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