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权”还是“分权”,供应链上的两难抉择

来源:振宇新闻 | 2019-06-04 16:13

  供应链管理者经常要面临两难的抉择,“集权”和“分权”就是其中之一。

  例如,供应商由总部来管理,还是交由分公司各自决定?

  总部管理可以集中采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提高谈判筹码,从而降低采购成本,但也不可避免地拉长了沟通的链路,增加了沟通的成本;分公司决策可以减少沟通时间,建立快速敏捷反应机制,提高决策效率,从而为市场竞争赢得先机,但不可避免地削弱了谈判的筹码,还有可能因为管控不力而滋生腐败。

  两种选择,孰对孰错,孰优孰劣,各有千秋!

  以汽车制造商通用、大众、丰田或IT产品制造商戴尔、惠普、联想等为例,他们的供应商90%以上都由总部强控。从供应商的寻源、准入,到供应商的考核、发展,最后到供应商的退出,全流程都掌控在总部。他们以全球供应链的视野,制定全面的供应商管理策略,并对供应商进行统一的调配和部署,充分调动和运用了供应商的资源和能力,实现了供应链的最优配置。而各下属分公司、各地工厂只负责那些采购金额较小,影响不大,或者只能本地采购的少量原材料供应商的管理,总比重不会超过10%。

  但是,与此相反的是:在工业品领域,如博世、丹纳赫、美捷特、安费诺等企业,他们的供应商大部分都是以事业部或工厂为单位进行自主选择、自主决策。虽然总部也会在寻源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在准入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则,但决策权基本都掌握在各个独立的业务单元手中。

  一方面,兼并拆分是这些工业品企业的常态,各个业务单元的产品差异度较大,业务单元的地域分布较广,整合的受益以及难度都比较大,因此形成了总部弱管控、分公司强管控的管理形态;另一方面,工业品的客户需求常常呈现出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为了应对这些复杂度和差异化,分权的形式为各个业务单元留出了足够的灵活度和运营弹性,让他们能够及时响应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因此,“集权”或是“分权”,并没有唯一的答案,关键在于客户需求和供应市场的匹配程度。

  客户需求的相似度越高,供应市场的成熟度越高,就越可以通过标准化的产品或标准化的流程来匹配供应和需求。这个时候,通过集权来获得规模效应,其杠杆优势就越明显。相反的,客户需求的相似度越低,供应市场的成熟度越低,就只能通过非标准化的流程或产品来匹配供应和需求。此时,通过分权来获得速度和弹性,其差异化优势就越明显。

  有的人可能会质疑,丰田、戴尔所采用的也是“定制化”、“个性化”的生产模式,其面对的客户需求的差异化和复杂度也很高,为什么还能够采用集权采购模式?其奥秘就在于他们实现了所谓的“大规模定制化”模式。

  这种模式将复杂度较高的“定制化”的工作放在了整机或整车的组装配置流程上,而对于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依然是标准化的、通用化的为主。这同样满足了我们前述的条件,即:客户需求(这里的客户需求指的是组装厂对原材料的需求)的相似度极高,供应市场(这里的供应市场指的是上游的零部件制造商)的成熟度极高,丰田和戴尔通过搭建所谓的“大规模定制”的流程和工厂,最终实现了供应和需求的完美匹配,因此也适用于“集权”采购。

  丰田、戴尔的这种供应链设计方式,将复杂的工作留给了自己,而把简单的需求标准化后给到了供应商,从而大大降低了供应链管理的复杂度。

  但是,在很多场景下,我们很难将需求进行标准化转换,无论是流程设计还是产品开发,都需要和供应商有十分紧密的、多维度的交互,在这种场景下,势必需要更为灵活的采购方式,分权模式也就更加适用。虽然我们知道它有很多劣势,尤其在成本方面,但成本并不是供应链的唯一考核标准,很多场景下,客户对于敏捷性和弹性的要求可能更高。

  当然,“集权”或是“分权”策略并不是永远矛盾对立的。例如,我们可以对部分产品采用“集中采购”的模式,另一部分则采用“分散采购”的模式,根据不同的情境来调整这两者的占比。再如,我们可以在总部采取“集中认证”、“总量谈判”的方式获得谈判筹码,而在地区则采用“分散采购”的方式获得足够的灵活度。因此,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来说,仅仅采用单一的解决方案未免过于简单粗暴。

  拓展开来,在供应链管理中,不只是采购管理,其它例如计划管理、生产管理、渠道管理、物流管理等同样都面临着类似的“集权”或是“分权”的两难抉择。孰对孰错,孰优孰劣,并没有唯一的答案,关键在于不同的情境下需求和供应的匹配情况。把两难的抉择变成复合的解决方案,方能体现供应链架构师的水平高低!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