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的“智造”新思路

来源:网易新闻 | 2019-05-13 19:27

    近年来,“智能制造”成为制造行业的热门词汇,也成为引领物流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智能+”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习近平主席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着重指出,“要深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合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5月8日,由中国工程院、工信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第七届智能制造国际会议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制造业分中心、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承办,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给予会议大力支持。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上百家机构的500余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共同出席了会议。大家济济一堂,围绕“全球合作共赢”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智能制造的现状与未来。
 640.webp (39).jpg    ★国内专家解析智能制造新机遇与新挑战
    苗圩:抓好生态体系建设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的根本途径

640.webp (40).jpg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做了题为《抓住新工业革命机遇 推动智能制造发展迈上新台阶》的主旨报告。苗圩指出,智能制造代表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智能制造是世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趋势。

    苗圩表示,智能制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复杂而庞大,没有前例可循,不仅涉及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应用等多个环节,而且涵盖商业模式变革等众多内容。推进智能制造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多重因素。从全球范围看,智能制造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

    机遇主要变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智能制造注入了新动力;二是开放合作的纵深拓展为智能制造开辟了新空间;三是互联共享的制造模式为智能制造带来了新挑战。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新兴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推动传统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发生系统性、整体性变革。

    新挑战包括:一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较弱。二是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一方面公共性、开放性行业服务平台短缺,细分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严重缺乏,中小企业的转型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一些产业急需的基础性、共性技术缺乏布局,如工业设备通信接口难以互通,导致了设备系统底层数据的解析和控制存在较大问题。三是人才体系不健全。传统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单独分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企业内部制造与信息化独立的人才使用体系,导致了既懂工业又懂信息化的综合性人才十分匮乏。

    苗圩强调,抓好产业生态体系建设成为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的根本途径。下一步,工信部将按照“应用牵引、创新驱动、基础支撑、开放合作”的基本思路,着力构建一个基础设施完善、标准统一规范、人才供给充足、政策环境良好、企业互利共赢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
 
    周济:新一代智能制造要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

640.webp (41).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周济在会上做了题为《面向新一代智能制造的人-信息-物理系统(HCPS)》的主旨报告。

    周济表示,智能制造是一个大概念,其内涵伴随着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发展和融合而不断前进。目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制造正在加速向新一代智能制造迈进。

    数字化制造,可定义为第一代智能制造,与传统制造相比,其最本质的变化在人和物理系统之间增加了一个信息系统,HPS进化成HCPS。新二代智能制造,是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本质上是“互联网+数字化制造”,即在数字化制造基础上通过网络将相关的人、流程、数据和事物等连接起来,通过企业间的协同和资源的共享,重塑制造业的价值链。

    在周济看来,新一代智能制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其核心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制造是一个大系统,主要由智能产品、智能生产、及智能服务三大功能系统及智能制造云货物工业智联网两大支撑系统集合而成。

    周济指出,智能制造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西方顺序发展智能制造的三个阶段。而我国不能走西方的老路,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采取“并联式”发展方式,也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融合发展。
 
    宋军:推进智能制造发展需要做好引导,重点突破

640.webp (42).jpg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宋军在代表中国科协致辞中指出,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是带动我国制造业产业链重构和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中国制造业已经融入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体系,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制造智能化的水平提高,将客户、生产服务、合作伙伴、供应商、环境等高效互联,实现企业之间和产业上下游之间信息和服务的融合,实现整个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和协同优化。

    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各行业之间、各企业之间智能化水平也参差不齐,企业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不同,对技术发展的途径认识也不同,因此推进智能制造发展需要做好引导、实施、重点突破等工作。

    ★国际视角下的智能制造新发展

    会上,EPLAN全球总经理Haluk Menderes,日本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IEEE侯任主席福田敏男,美国爱荷华大学教授、JIM主编Andrew Kusiak,英国剑桥大学制造学院院长Tim Minshall四位嘉宾分别以《全球化视角及价值链数字集成》、《机器与人、现在与未来》、《智能制造趋势和技术》、《智能技术时代下的新兴技术》为题做主旨报告,从国际视角阐述了智能制造的相关技术,以及现状与未来。
 640.webp (43).jpg

    AndrewKusiak先生:未来,制造即服务

    对于制造行业来说,服务是未来的趋势。未来,包括工程、服务链、制造、设计等,都将演变为服务,服务才是未来的产品。

    过去,从设计到制造,中间有一面墙。过去的30年,我们一直尝试让这堵墙消融。如今,有了互联网,物理界限被打破,设计与制造相互融合。现在的设计,应该是更关注如何更好地为制造服务。简而言之,制造业需要的是更加专注的设计,需要为人们未知的东西去设计,这是未来的变化。

    过去的制造是中心式的。如今,制造行业已经从中心式变成分布式制造,也就是说一个产品可能在全球范围不同工厂进行制造。未来的制造有两个架构:一是融合式制造,二是开放式制造,这与过去中心式制造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未来,一定要有融合性的架构、开放的架构。总体而言,架构中每一个元素都会成为一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今天,我们探讨的不是标准,而是标准之上做出的架构。这是一种可实现的架构,因为这是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架构。
 640.webp (44).jpg

    TimMinshall先生:智能智造时代最应该掌握哪些技能


    数字化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对于智能制造来说同样适用。TimMinshall先生认为,智能制造是不断演进的过程,从全球角度来看,大数据在虚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数据进行研究,从而投入生产,这是智能制造的基础。

    Tim Minshall先生表示,在目前分布式的制造行业里,人们需要以新的视角去了解和诠释行业。三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由此可以推知,很多梦想都会变成现实。未来,智能制造也会成为现实。

    现在,业界经常考虑的问题,就是智能制造会面临哪些挑战?Tim Minshall先生认为,如何去开发人才,如何去改进技术,这对于智能制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开发工业大数据,很多战略都和数字技术、数字技巧有关。对于智能制造,人们最担心的是:第一,网络安全;第二,智能制造的技能。所以,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将智能制造的技能与需求联系在一起。

    那么,在智能制造时代,人们最需要的技能是什么?在TimMinshall先生看来,一是新的制造技术,二是数字的技能,三是开放合作的技能。现在是终身学习的时代,年轻人需要在数字化环境里学习,不仅要了解技术,还要了解最底层的理论。对数字科学的了解,是真正创新的前沿条件。所以,人们最应该掌握理解最新科技的能力,以及学习最新技术的能力。
 
    ★《中国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发展报告(2018)》发布

    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环节,在开幕式上,苗圩部长、周济荣誉理事长、宋军书记共同发布了《中国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发展报告(2018)》。

    《中国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发展报告(2018)》是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在持续、深入调研智能制造在制造业重点领域的实施和应用基础上,组织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等7家学会,以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来自各领域的近百名专家和研究人员,研究和编写形成。

    《中国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发展报告(2018)》聚焦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航天装备、高技术船舶、汽车、输变电装备、农业装备、纺织八个重点领域,系统梳理了各领域智能制造的总体发展状况、关键技术及装备、推广应用状况、典型的实践案例、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智能制造进一步发展的重点需求。同时,分析了德国、美国、日本智能制造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我国智能制造的学术研究、产业政策、专项实施、应用成效和人才建设等现状及进展,并提出影响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五大难点,以及我国智能制造进一步发展的产业需求热点,其目的在于服务国家战略决策,并为推进智能制造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声明】物流产品网转载本文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真实性负责,物流产品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小编电话:010-82387008,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