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装备制造业,企业是主体,政府扶持必不可少。为此,浙江省积极组织研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市场导向、政府推动、自主创新、重点突破"的要求,以提高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
《意见》提出,到2020年,浙江要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意见》还在法规建设、技术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为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提出明确思路。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细化和落实,无疑将成为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助推器"。
其他"利好"政策也相继出台。不久前出台了浙江省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界定办法(试行)。对通过首台(套)产品界定的企业将给予政策扶持,以鼓励企业切实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省财政从今年起开始设立省装备制造业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省台(套)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以及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项目。
而在省经贸委实施的技术改造"双千工程"项目中,省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把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摆在突出位置,共有120项列入其中。据测算,项目完成后,可新增销售收入1128.85亿元,创利税223.38亿元。
省委、省政府并要求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都要按照"同等优先"的原则,扩大国产装备的使用,并确立了采购比例。此外,浙江省还进一步落实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相关税收政策。
创新赢得主动
与传统产业相比,浙江省装备制造业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据省统计局的经济分析报告称,今年上半年浙江省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达24.4%,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值高10.6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分别达21.7%、34.5%、24.9%、28.9%、23.5%和28.5%。
省委书记赵洪祝多次强调,必须把创新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来落实,作为发展理念来强化,作为重大战略来推进,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促和谐,以创新促进走在前列。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路径选择注定是开放式的自主创新。
杭州汽轮动力、浙江精工、浙江吉利汽车、浙江运达冈力发电、浙江日发机械等等一大批企业注重创新,不断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大大推动了浙江省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如浙江新柴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环保柴油发动机、浙江吉利汽车的百动变速箱、横店集团的磁性材料产品、浙江阳光集团的节能灯产品、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层建筑钢砼组合结构、浙江日发机械的高档数控机床、万向集团的系列汽车零件产品。
许多装备制造企业加强对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攻关,形成了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特色的产品和技术。一大批新产品的问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而且加快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
一些企业对引进的技术不断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产品,积极建立自有知识产权保护系统,从而使技术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稳步上升。
浙江菲达机电集团公司几年来先后从瑞典、美国等国家引进电站燃煤锅炉电除尘器设备制造技术、气力输灰系统及关键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发电区域供热除尘及锅炉烟气脱硫软件和技术等,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开发出烟气脱硫技术、锅炉电除尘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成果,成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基地和国内环保领域中烟气治理行业的排头兵。
为了鼓励企业创新,不久前,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联合出台《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管理(试行)办法》,对失败科技项目给予风险补偿。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对失败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有利于培育创新文化,保护创新热情,宽容创新挫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
《浙江省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办法》也已列入今年省政府规章第一类计划;包括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在内的5大专题的技术改造正积极推进。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是浙江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自主创新的排头兵,装备制造企业正抓住机遇,拼搏突破,担起"装备中国"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