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组建公共创新的做法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首先,加强调查研究,精心规划创新平台建设。
创新平台的建设规划过程中,东莞注重调查研究,在平台的发展领域上选择该市产业发展中急需转型升级的行业,功能定位须满足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技术需求;在合作院所选择上,高校院所的优势科研资源须与东莞市产业结构相符,并与东莞市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础。如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主要针对东莞市制造业规模大、创新水平不高的现状,选择与在先进制造领域具有优势科研资源的华中科技大学共同组建,解决制造行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东莞制造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其次,加强政策扶持,营造创新平台建设的良好环境。
东莞市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建设。2006年东莞市颁布了《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及公益性行业领域,建设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多元投入、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随后出台了《促进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办法》等配套政策,并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连续五年共50亿元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其中已有11.6亿元用于投入创新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东莞市将每年投入20亿元、连续五年共100亿元继续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其中创新平台是建设的重点任务。
2再次,探索建设模式,完善创新平台发展管理机制。
东莞市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是由市政府与高校院所立足各自优势资源,共同投入建设。创新平台实行“事业化单位、企业化运作”,采用理事会、院务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企业顾问委员会等管理形式,建立了成果转化的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建立了灵活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创新平台经过几年探索发展,在管理方式上市政府和高校院所主要为平台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空间,弱化具体管理职能,强化监督、服务和绩效考核等职能,重大发展决策由理事会研究决定,具体行政管理事务由院务委员会执行。
第四,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平台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为整合各创新平台资源,由东莞市各创新平台和基地、国内外优秀顾问管理公司和科研院所联合发起组建了东莞产业支援联盟。东莞产业支援联盟成立后,秉承“整合资源、有效互动、共建共享、共同发展”的工作宗旨,通过整合已拥有近300名不同领域的专家,分设材料成形与模具、信息技术与安全、电子制造与装备、咨询管理、投融资等23个事业群,每个事业群设立群召集人(首席专家)负责组织群内专家与企业开展项目对接、提供技术及管理创新服务。东莞产业支援联盟形同“企业综合医院”,为企业进行会诊辅导,对症下药,帮助企业健康发展。近年,东莞产业支援联盟开展了“东莞企业升级转型专题会暨联盟专家会诊辅导”、“走进镇街,百家重点企业辅导行动”等大型活动,为近万家企业提供了诊断辅导,获得了企业的认可;同时还与前进国际服务顾问旗舰合作,引进台湾的创新科技资源,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及RFID技术、动漫衍生品、节能环保、健康产业等科技专项与创新平台的对接,推动了两岸创新科技的交流与合作。
第五,注重产业孵化,培育创新平台的造血功能。
在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东莞十分注重产业的孵化,鼓励创新平台建立各种成果转化孵化基地。目前各创新平台已孵化出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云科技有限公司、光谷华科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国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企业53家,并建立了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和广东松山湖中医药健康科技园2个产业孵化园,为创新平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使创新平台更好地发挥为东莞市产业升级转型的科技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