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在网上寻找合适的供应商,从理论上讲有无限的选择性,而这种无限选择的可能性会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并带来供货价格降低的好处。
但是,这仅是理论上的分析,对于供应商的选择问题,实际上无限选择性并不存在,所有的企业都知道频繁的更换供应商,将增加物质认证的成本支出,并面临较大的采购风险。一方面,从供应商的立场来看,作为应对竞争的必然对策,是积极的寻求与制造商建立稳定的渠道关系,并在技术、管理或服务等方面与制造商结成更深度的战略联盟:另一方面,制造商也会从物流管理的系统理念处罚,来寻求与合格的(分级)供应商建立一体化供应链。这样,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会形成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实现部分或全部信息资源的共享。当然,实际运作中,合作伙伴企业一般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包括安全加密手段),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相互共享特定的数据库信息。如:邮购业务的企业将与其供应商共享运输计划数据库,而实现JIT生产的装配制造商将会与他们的主要供应商共享生产作业计划和库存数据。
另外,电子商务对降低物料采购成本也会有影响,主要体现在诸如缩短订货周期、减少文案和单据、减少差错率和降低交易价格等技术方面。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为,在电子商务模式下,虚拟空间的无限选择性会被现实市场的有限物流系统(即一体化供应链)所覆盖,也就是说,电子商务带来的成果要取决于现实物流系统的有限能力。
五、对存货控制技术的影响
一般认为,由于电子商务增加了物流系统中各环节的对市场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可以减少库存,节约成本。相应的技术手段也从初期的看板管理、准时生产JIT、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等,转向配送需求计划DPR、重新订货计划ROP和自动补货计划ARP等基于对需求信息做出反应的决策系统。
但从物流系统的观点来看,这实际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对存货在供应链中的分配进行重新安排。减少在供应链中的存货总量是肯定的,但在结构分配上,将会沿着供应链向上游企业移动,即经销商的库存向制造商转移,制造商的库存向供应商转移,成品的库存变成零部件的库存,而零部件的库存将变成原材料的库存的等。因为沿着供应链向上游转移的不同存货的价值是逐步递减的。实际上,下游企业的增加利益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上游企业的牺牲利益,所以将引发一个新的问题:下游企业由于减少存货而带来的相对较大的经济利益如何与上游企业一起来分享。
供应链的一体化不仅要求分享信息,而且要求分享利益。例如著名的耐克公司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与其全球供应商链接,直接将成本衣款式、颜色和数量等条件以EDI方式下单,它同时要求供应不料的织布厂先向美国总公司上报新开发的布样,由设计师选择合适的不料设计为成衣款式后,再下单给成衣厂商生产,而且成衣厂商所使用的布料也必须是耐克公司认可的织布厂生产的,这样一来,织布厂必须提早规划新产品以供耐克公司选购。但由于布料是买主指定,买主给予成衣厂商订购原料布的时间会缩短,成衣厂商的交货期也就越来越短,从以往的180天缩短为120天甚至90天。显然,耐克公司的成品库存压力减轻 了,但成衣厂商为了提高产品的可得性,就必须对织布厂提出快速交货的的要求,这时织布厂将面临要么增加基本原材料的存货,要么投资扩大其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的选择。
这样看来,电子商务环境下对存货控制的改进所带来的利益,实际上是传统物流系统中矛盾的一种转移,付出更多代价的企业将会要求战略联盟中获利的核心企业分担风险,并一起分享收益,这是合理的。
六、对物流运输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配送速度已经上升为物流业最主要的竞争手段之一。物流系统要提高满足客户对产品可得性要求的能力,在仓库、配送中心等物流结点设施布局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运输将是起决定作用的。由于运输活动的复杂性,运输信息共享的基本要求是:运输单据的格式标准化和传输电子化。由于基本的EDI标准难以适应各种不同的运输服务要求,且容易被仿效,以至现在已经不能作为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所在,所以在物流系统内必须发展专用的EDI能力,才能获取整合的战略优势。
专用的EDI能力实际上是要在供应链的基础上发展“增值网”,相当于是在供应链企业内部使用的“标准密码”,通过管理交易、翻译通信标准和减少通信连接数目来使供应链运作增值,从而在物流联盟企业之间建立稳定的制式渠道关系。为了实现运输单据,主要是要实现货运提单、运费清单和货运清单的EDI一票通,实现货运全过程的跟踪监控和回程货运的统筹安排。物流系统需要在相关通讯设施和信息处理系统等方面进行先期的开发,如电子通关、条形码技术、在线货运信息系统、卫星跟踪系统等。
因此,电子商务对物流运输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如何提高运输速度,去填补客户在网络中产生的产品虚拟可得性与实际产品可得性之间的差距。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差距永远会存在,问题在于客户对这种因电子商务而产生的差距有多大的心理和实际承受能力。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系统的变革将是根本性的,是一个质的跃进。实践证明就是“3PL”、“4PL”,特别是“供应链”理论的提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系统各个具体职能环节的相对重要程度将会发生变化,但它们都有一个基本特点,即他们都是基于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从另一方面说,这也可能就是物流系统未来变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事实上,电子商务对物流系统的影响,很可能最明显、最直观的表现在某些关键的物流职能环节(如存货控制、供应商管理、运输)的变化上,但我们应该看到,最有决定性的还是在对传统物流系统理念、系统结构的设计与组织的影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