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绿色通行证发放数量。冷链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绿色通行证不足、办理手续繁琐的问题,对重点物流企业和试点企业应优先颁发绿色通道通行证,在数量上也要给予照顾。
放宽农副产品配送车辆进城限制。各大中城市要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向超市、销售点配送的车辆放宽进城时间和通行路段限制,实现方便高效的物流配送。
加快推进行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农副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决定其在流通中必将经过多次集散,而我国冷链物流系统只形成了一个初期的市场,国内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肉品、水产、部分蔬菜等仍存在采用原始包装方式,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冷链设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在监管上更是存在空白。冷链物流各环节需要具备更高的组织协调性,而标准化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配套协调,不利于为冷链各有关方面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也就难以建立可靠、迅捷的安全核查和可溯性信息系统。
冷链技术及其标准化是实现冷链物流大发展的必要基础,当前要采取如下措施。
要制订强制性行业标准。上海市已公布了冷链物流地方标准,湖北省只有一些大型企业制定了部分企业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冷链系统技术标准,如冷链能损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标准等,保证冷链物流行业规范经营。
要推行商品包装标准。商品包装标准是提供高效信息的重要基础,也是便利冷链中储存、搬运、销售的基本手段,有利于产品质量安全的追踪,减少产品召回成本。应要求各行业提出相关的包装标准,包括材料标准,标明产地、生产日期、重量、口味等,以及转基因等特别标识,由国家推行实施。
政府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各物流企业建设自己的管理系统、信息中心和市场交易中心,但还没有形成整个冷链物流上下游间的信息共享。政府有关部门可建立物流信息平台,促进各企业之间信息共享,增强农产品信息的可追溯性,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培养重点冷链物流企业
冷链物流企业一部分是由商贸配送企业扩展形成,一部分是早期的冷储企业改制发展形成的。多数企业积累少,底子薄,历史包袱重,在经营中面临很多老国有企业所共有的困难,虽然在冷链建设中曾获得政府的扶持,仍需要在业务开拓给予大力支持。
湖北省大型商贸企业和批发市场以及原有冷储企业是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龙头企业,它们依托已有的优势向冷储和流通两头延伸,发展潜力巨大。
要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可考虑由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通过贴息等方式扶持、奖励重点企业。金融机构对重点企业用于流动资金、基地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在符合贷款条件下予以优先支持,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也要从优。
给予有条件的冷储企业国家储备任务。建议对符合条件的冷储企业给予承担一些储备任务,帮助其调整经营理念,增强竞争和应变能力。
方便冷储企业融资。冷储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仓单质押作为一项新兴的服务项目,既可为驻场客户提供融资途径,帮助其扩大经营规模;也可使物流企业提高了增值服务水平,有关部门应为企业开展仓单质押贷款、保兑仓业务提供便利。要大力帮助冷链物流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其股票上市。
鼓励企业与大型食品加工、餐饮和连锁销售公司的密切合作。引导冷链物流企业充当国际国内知名公司的储运中心和地区供应基地,拓展和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与客户结成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提高经营水平。
鼓励企业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合作。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特别是特色产品的专业合作社,方便流通企业在田间地头的规模化收购和储运。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和具有区域优势的经济产业带,为重点企业培育高效、优质、稳定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