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制”改革全面落地:2024年,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重点联系企业通过“一单制”完成的箱量占集装箱多式联运量的比例约8%。国铁集团组织中铁集装箱公司与航运企业密切协作,在铁路95306平台联合签发全国首张集装箱多式联运“一单制”运单,实现了“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到底、一次结算”的全程服务模式。截至2025年4月,铁路共计开通6条干线铁水联运线路,累计完成多式联运一单制运量1172标准箱。“一单制”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多式联运中单据流转繁琐、责任难以界定的问题,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和服务品质,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注入新动能。
智慧物流技术深度应用:多式联运的数字化转型步伐显著加快,浙江“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等项目有效推进,物流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水平不断提升。四川推出的多式联运数智平台整合“铁公水空”数据,为15条重点产业链提供智能调度、全程监控等服务,使物流成本降低15%-20%。广西南宁综保区至吴圩机场实现“区港联动无感通关”,通过电子关锁技术自动解锁转关集装箱,通关时长压缩至1小时,日均处理能力达200万单。区块链电子提单等创新模式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多式联运的效率和可靠性。
服务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我国多式联运服务产品不断创新,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线路。2024年,交通运输部发布了12个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培育典型案例,宁波舟山港等港口积极推进“船边直提”和“抵港直装”模式,显著提升了联运效率。宁波舟山港、广州港等推动港铁堆场共享共用,作业效率显著提升。中国-东盟多式联运服务创新方面,广西北部湾港开通至东盟36条航线,202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7500亿元,对东盟贸易额占比47%。云南昆明依托中老铁路,将老挝木薯粉运输时效从公路的15天缩短至铁路5天,成本降低30%。
四、技术赋能与绿色转型:智慧低碳双轮驱动
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是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国在自动化码头建设、智能装备应用、新能源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多式联运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1、智能化技术装备广泛应用
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在多式联运各环节的深度应用,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和运输品质。截至2024年底,我国自动化码头数量达到52座,其中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1座,青岛港、天津港等应用无人驾驶设备,显著提升了港口智能转运水平和联运服务质效。在集装箱箱型方面,国铁集团研发15种新箱型,中集集团等企业研发前沿性和个性化箱型,满足了新能源汽车、冷链货物等不同货物的专业化运输需求。
智能装备在运输环节的应用也取得积极进展:
无人配送装备:快递行业应用超过500台无人车,覆盖全国150多个网点,每日配送10万多个包裹;无人机配送快件近300万件,湖北秭归的脐橙通过无人机运输最快24小时可达北京的餐桌。
智能调度系统:中储智运平台形成覆盖6万条公路运输线路、4300余条水运线路的公铁水智能“运力网”,服务生产制造、商贸等各类企业超5万家。
数字集装箱技术:中国与东盟试点数字集装箱,关锁信息实时共享,周转效率提升30%,某灯具企业通过该技术将破损率从5%降至0.3%。
2、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
多式联运的绿色化发展既是环保要求,也是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径。在装备方面,新能源机车、船舶等绿色动力装备推广应用,沿海港口等领域推进设备“油改电”升级。江苏远洋打造的5艘120标箱纯电动集装箱船将于2024年底投入京杭运河运营,采用换电模式实现零排放,续航里程220公里。
运输结构的优化也为绿色低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铁路和水路运输的单位货物周转量能耗和排放远低于公路运输,铁路货运量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和水路货运量占比提高3.1个百分点,意味着整个运输体系的碳排放强度显著降低。湖南长沙红星全球农批中心的新能源货车完单占比从2022年的约65%提升至2024年的近75%,平均每月有超2000名新能源货车司机活跃于此。相比用油车运输,新能源货车可帮司机节省至少60%的用车成本。
五、现存挑战与短板:发展障碍亟待突破
尽管我国多式联运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系列结构性、制度性和技术性挑战,制约着多式联运效能的进一步提升。准确识别和分析这些短板,是制定有效发展策略的前提。
设施衔接不畅,转运效率偏低:我国规模化、专业化多式联运枢纽占比不足30%,大部分仍以单一运输方式物流园区为主。设施集中布局、枢纽与生产力布局衔接、功能综合配套等方面亟待加强。由于一体化衔接不足,导致中转换装环节成本占总成本超30%,显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虽然沿海和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超过90%,但“最后一公里”衔接不畅、场站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多式联运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信息孤岛现象普遍,数据共享机制缺失:部门间、企业间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孤岛”、“数据断链”现象较为普遍,企业获取信息成本高、时效性差、综合利用率低。铁路信息共享难问题尤为突出,制约了多式联运“一单制”发展,影响交通物流效率。尽管浙江“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等项目在推进,但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制约了多式联运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规则标准不统一,制度壁垒仍然存在:随着多式联运不断深入发展,服务规则、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等“软条件”制约日益凸显,已成为阻碍多式联运发展的“硬隔离”。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在单据格式、责任划分、保险条款、危险品认定等方面存在差异,增加了多式联运的运营复杂性和制度成本。国际规则对接方面,欧盟ESPR法规要求2025年第二季度启动电池、纺织品数字产品护照(DPP),我国企业在适应国际规则方面面临挑战。
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通道安全面临挑战: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对等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的出台将重塑全球航运格局。传统物流通道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加快新兴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提高国际联运网络的韧性和安全性。跨境规则协调难度大,东盟原产地自主认证机制(AWSC)虽已实施,但在单证互认、海关程序协同等方面仍需深化。
六、未来发展方向与战略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