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美的,看机器人产业的深度觉醒

2025-08-06 21:23


  最后,产业链才是实现“赛博梦”的底座。供应链成熟度与成本控制则是另一大考验。

  人形机器人若要成为消费级产品,不仅需要技术和产品成熟,还需要供应链足够强大以支撑万亿级市场。企业们需思考,成本需降至何种水平消费者才能接受?这对供应链的规模化生产、成本优化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节点财经》了解到,美的等头部企业,都有为机器人降本的计划。美的方面表示,从设计角度来说,在积极探索设计的创新和优化,通过更集成化的设计,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和重量,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性能的目的。

  而且在过去二十多年里,美的等巨头将大量的品牌和产业链公司收购并整合到集团旗下,这些企业或成为独当一面的子品牌。这些企业或成长为具有独立市场竞争力的子品牌,或转型为供应链中的核心支点——由此形成的规模化协同效应(如联合采购议价权、技术模块复用、柔性制造网络)正持续转化为机器人业务的成本优势。

  所以,即便人形机器人从“炫技”到“实用”加速,也仍需跨越技术、供应链、成本等多重门槛,美的们可能是最先跨越这个门槛的企业。

  机器人“百家争鸣”:一场“竞合游戏”

  在制造业中,不止前辈美的,后辈们在机器人产业的布局,都在和美的们争夺工业制造领域里的“明珠”。

  比如美的有威灵电机,而科沃斯有凯航电机;美的有库卡机器人,追觅孵化了魔法原子人形机器人。后辈们虽然没有美的积累深厚,但是具身智能的浪潮会加速新兴企业和产品的成熟速度。

  所以,决定胜负的早已不是销量数字了,而是更加接近未来的能力进化。

  首先是身份的进化: 企业们正经历从单一产品制造商到技术与解决方案集成商再到智能生态构建者的跃迁。

  如美的先后进入机器人、智能建筑科技、新能源光伏和储能等产业板块,美的还想择机分拆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业务上市;海尔收购GE家电、斐雪派克,整合全球研发和供应链资源,提升解决方案能力等;科沃斯、追觅、石头科技等也在经历类似的转型。

  《节点财经》还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今年以来大批餐饮老板开始抢购炒菜机器人。小菜园在近期计划用单价五万元的价格,采购2000台炒菜机器人;老乡鸡招股书披露,截至4月它已有388家店铺采用自动设备;京东“七鲜小厨”也对“机器人炒菜”进行了大规模投入;科沃斯旗下的添可食万星厨已经开始去苏超做饭了;还有许多炒菜机器人品牌出海欧美代替当地更贵的人工。说明智能生态的构建,其实就藏在每一个朴素的市场需求中。

  其次是市场进化: 中国制造业的出海路径正从输出性价比,后来升级为输出可靠性,例如美的、海尔、科沃斯、石头等的智能产品出海,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将是生态与智能制造方法论的输出。

  最近,国产割草机器人正以强劲势头崛起,成为海外市场备受青睐的新星,九号公司、科沃斯、格力博、大叶股份等国内机器人及园林设备制造企业业绩亮眼,智能割草机出海成为驱动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且激光雷达、无边界导航等技术的突破,显著提升了产品性能、优化了用户体验,而且激光雷达等部件国产化加速,还降低了整机成本,推动了产品价格下降。“你需要什么,我就制造什么”成为制造业向全球输出智能制造方法论的底气。

  最后是能力进化: 制造业发展模式正从早期的追逐、收购、模仿,向自主创造迈进,并最终指向引领式创新。

  无论是对“美的们”这种从制造业切入机器人赛道的企业,还是宇树、智元等发轫于AI的原生机器人企业,大家的自主创造之路,都是智能制造应用、商用服务,再到家庭服务的“三步走”式迈进。

  例如智元在推进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时,就秉持“由简入繁”的原则,现在智元已经在进行物流分拣工作,并且瞄准了3个海外市场:中东、东南亚和日韩。未来人形机器人在接待引导、娱乐互动、搬运分拣等领域的应用,虽看似“基础”,却是技术落地的关键一步。

  这些跨界巨头与纯AI公司并非竞争关系。作为制造型企业,它们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能采集海量工厂真实数据,为机器人技能学习提供“原料”。同时,它们积极与高校等外部单位合作,加速“机器人大脑”研发。凭借应用场景的牵引优势,美的等企业正与行业合力加速人形机器人的真正落地。

  市场,将是未来最公正的检验者。

  写在最后

  当美的等制造业企业们撕下“家电制造商”的单一标签时;当中国撕下制造大国的单一标签时;当全世界消费者都在关注中国智造时,时代的钟摆偏向了“美的们”。

  对于“美的们”来说,创新逻辑已经变了,从被动模仿到引领式创新,他们肩上扛起的,不仅是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本身,更是将机器人、自动化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升级的历史责任和巨大机遇。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