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大变革时代已经来临,从海对岸的本田日产合并谈判破裂,再到国内两大央企巨头东风、长安曝出整合消息,还有飞凡回归荣威,合力图强已成为了主旋律,巨头们都嗅到了同样的气息,背后隐藏的关于企业运作的顶级战略。
目前需要应对的是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三重挑战重组。整合既是中国汽车企业打造超级车企与世界巨头全球竞争的优选,也是避免进一步因为车企数量多而导致内卷和浪费的优选。未来两三年,成本和技术是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的核心,统一协同将成为核心趋势。
当前汽车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曾被提高到史无前例的高度的“规模化效应”不再是头条大事,行业正从“多品牌铺量”的粗放模式向“聚焦资源-差异化竞争-全球化协同”的战略转向。
几年前,从新势力到传统车企,纷纷撒豆成兵般孵化子品牌、成立事业部,甚至把它们独立运作,推向资本市场,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空前的整合,虽然,中国新能源车产销两旺,渗透率也曾连续数月突破50%的历史大关,但即便如此,诺大的中国也无法容纳几十个新能源品牌的存在,技术上的军备竞赛和此起彼伏的价格战正在加速市场洗牌。
在这样的背景下,单兵作战的时代已经结束,大兵团对抗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中国汽车从“扩张时代”转变成“效率时代”,共享资源和技术,增加协同效应成为主要道路,但阵痛难免。
十年前的吉利,还是一个40万量级的企业,身居主流合资车企之下;十年后的吉利,一跃变成了200万量级,成为中国车企的第二,所承载的行业地位和价值,面临的对手,都不可同日而语。
李书福清醒地认识到,如今的大国博弈下,全球贸易体系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企业需要尊重新的全球化现实,适应新的生存法则,吉利必须做出调整才能够生存和发展。
鉴于此,李书福确定了新的发展战略,最突出的要点是终结了吉利在全球乃至中国市场的“扩张”战略,视角开始从外转内,提出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思路:“战略聚集、战略整合和战略协同”。
吉利汽车已经走过了扩张阶段,现在到了战略收缩阶段,全球化布局也作相应调整:在东南亚,必须加快本土化进程;在欧洲、美国必须进一步加强与沃尔沃及其他汽车公司的协同;合作双方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赢;全球范围内,不要大兴土木,不再重复建设。
吉利通过内部整合和产业链的重构,已经让银河系产品有赶超比亚迪的态势。在竞争最惨烈的A0级市场,合资品牌几乎全部被挤出局,吉利星愿已经单月销量上赶超比亚迪海鸥。银河E5、银河L6和星耀8等产品也跟比亚迪多款王牌产品厮杀,竞争策略是用竞争对手几乎同样的价格提供比对手更好更强大的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极氪009在豪华MPV领域的统治力,以及对常年的霸主丰田埃尔法的颠覆,以及极氪009家族在拥有巨大话语权、财权、影响力的体育界、娱乐界等明星、社会精英中间的影响力,正在迅速强大起来。
曾经,李书福向迷一样的资本局,带领着吉利实现整体跨越式增长。而今天的整合路线,一个吉利理念,能否使吉利再一跃升天,还面临着不少挑战。
2025年一季度,吉利看似净利润为56.72亿元,剔除35.9亿“其他收益”后,主营业务的经常性净利润仅20.8亿,大幅减少;在现金流上,降至352亿元,较上季度减少78亿,不足比亚迪1174亿的三分之一,而资产负债率连续四个季度上升至65.83%。
极氪这两个月销量有所下滑,大环境,特斯拉销量全球暴跌,独自坚持纯电的蔚来也在艰难挺着,当然,月销量对于一家致力于长期主义的汽车品牌而言,没有什么意义。
但完成了转型与变革的吉利绝非万事大吉,未来依然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多品牌协同中保持各自的独特性?如何在规模扩大后持续创新?如何在全球市场深化本土化运营?这些问题都将考验着吉利的长期竞争力。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通过“回归一个吉利”的战略重构,吉利已经建立起适应未来竞争的组织能力和技术储备。在市场不确定性持续放大的2025年,李书福选择主动收缩、集中资源、换取下一轮破局的先手和更精准地出击。在智能电动车的红海中,李书福深知资源整合的深度将决定企业能走多远,这里面有李书福的战略定力与产业反思。
目前的中国汽车品牌中,华为问界想挑战BBA、理想想挑战BBA,还有许多想挑战BBA,未来竞争格局落定的时候,在全球知名豪华汽车品牌榜单上,一定有吉利一个重要的位置,它将成为中国汽国跻身世界车企前列最坚实的脊梁。“要让中国品牌的汽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让他国汽车品牌跑遍全中国,”这就是李书福的终极目标。
结语:中国汽车大整合过程中,我们熟悉的不少名字,都很可能从此消失。负重前行的吉利,分拆与整合都是手段,李书福一系统眼花缭乱的资本布局的效果如何,需要市场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