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机器人企业上市热潮下的隐忧(上篇)

2025-07-17 08:39

  更让人纠心的是现金流,包括已上市的还未上市的企业,都不乐观。从2022年至2024年,极智嘉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逐年减少,截至今年4月末,极智嘉流动负债总额98.3亿元,高于流动资产总值32.1亿元;凯乐士2024年年末流动负债总额也高于流动资产总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则从2022年年末的1.9亿元减少至2024年年末的1.1亿元。

  2024年年末云迹科技和镁伽科技也出现了流动负债超过流动资产的情况,且2024年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都低于前两年,卧安机器人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则由2022年年末的1.45亿元减少至2024年年末的0.6亿元。

  因此,机器人企业密集IPO,本质上是一场围绕产业窗口期的生死竞速,在资本与技术的双重博弈中,在资本周期与生存压力双重倒逼下,创业方与投资方直言“现在不上市可能就活不下来”。

  冲刺IPO,对机器人企业来说,是一场与时间的豪赌,资本以高估值押注上市溢价,企业则必须在有限窗口期内完成上市,否则将直面估值崩塌与股权稀释的风险。

  每个领域都有发展周期,每个周期内,公司的发展姿态都是不同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能错过发展时机,一级市场融资红利已进入调整期,而在港股冲刺上市成为穿越周期的核心动力。

  不仅机器人掀起了递表热潮,就是新消费也形成了上市热潮,本质也是“全球化布局”与“资本退出”的双向奔赴——头部企业借势扩张海外,而VC/PE亟需解套。

  二、经营状况难言乐观,走出困境尚需时日

  从向港交所递表申请的十几家机器人企业来看,其综合实力、行业地位及IPO成熟度不同。少数企业,综合实力、行业地位及IPO成熟度强劲;大部分企业虽在垂直赛道有优势、技术与研发扎实,但存在明显短板;而少部分企业市场份额低、规模小,或依赖单一市场、盈利改善慢,技术与资本认可度弱。

斯坦德.png

  梯度分化的背后,体现了行业在技术转化效率、盈利模式可持续性、规模化能力等方面的“困局”,也是决定企业IPO成败的关键。

  从工业智能制造领域到家庭服务场景,从智能商用服务探索到物流仓储智能化布局,众多机器人企业在不同赛道上崭露头角,然而经营状况难言乐观,许多企业并未走过盈亏线。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受制于研发投入增加、销售与售后成本提升、应收货款回流缓慢等原因,不少机器人企业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向港交所递交申请12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中,仅石头科技、兆威机电在2024年实现盈利,其余10家均处于亏损状态,还有9家公司连续3年亏损。

  作为ToB机器人商业化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并在港股机器人板块具有相当的稀缺价值的极智嘉,正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核心基础设施、全球最大的仓储履约AMR解决方案提供商,2021至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45%,远高于行业增长,市场占有率达9%。

  2021年至2024年,极智嘉的订单量从15.9亿元提升至31.4亿元,几乎翻了一倍;毛利从0.8亿元大幅提升至8.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8.5%;2024年的整体毛利率提升至34.8%,但还是亏损,虽然亏损率已连续四年大幅收窄,有望进入盈利拐点。

  目前,极智嘉呈现出“高规模、高增长、低亏损”的财务状态,正是部分机器人行业细分龙头的写照。仙工智能过去3年收入持续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35.7%,不可谓不高,但也持续亏损,3年亏损1.2亿元;凯乐士过去3年收入持续增长,但在3年时间内亏损了6.3亿元。

  不仅是移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龙头卧安机器人,2022-2024年营收从2.75亿增至6.10亿,净亏损从8698.3万降至307.4万,大幅收窄,但还是没有扭亏;没有跨越盈亏线。

  就是盈利的企业,2024年增长也不如预期,石头科技营收规模从66.11亿增到119.18亿,累计增80.3%,但净利润降至19.77亿,降幅3.6%,增收不增利;更别说埃斯顿,2024年营收仅微增3.3%,亏损8.18亿,叠加高负债和现金流恶化,面临较大上市障碍。

  因此在新募资金难、经营压力较大的现阶段,机器人行业的内卷,“增收不增量,增量不增利”等有违良性市场的经营逻辑,在时刻提醒企业回归经营本质,锻炼自身的造血能力。

  机器人行业作为硬科技行业,从实验室原型到大规模商业落地,是一条公认的“死亡谷”,商业化之难,核心在于需要同时跨越技术可行、产品可靠、成本可控、市场买单四重关卡,任何一环的短板都可能导致失败。

  高昂的研发与制造成本,让许多明星机器人公司倒在量产或盈利前夕,或者仍在遥望商业化成功的大门,还未完成从1到100的飞跃。

  业内一些企业在发展早期就签订很多项目合同,甚至包括一些低毛利、要求较为苛刻的项目,后续发现无法消化这些项目,公司产品迭代、融资都遇到困境。因此,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要有每一个市场,不是看能不能打得赢,而是要看要花多长时间能成为当地市场的No.1。

  当资本退潮时,机器人企业的突围显示出行业已从“为梦想融资”滑向“为生存上市”,一场围绕技术商业化效率的终极赛跑,就此开始,能把技术做进产品里、靠产品挣到钱,还能把钱再变成技术进步的企业或许才能笑到最后。

  不难看出这些ToB业务的机器人企业存在的整体共性,即是暂未实现盈利。对于部分赛道,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投入高企且尚未实现规模化,这些企业多数收入规模小,且持续产生亏损。一些尚未经历练的天才公司,还没完成从0到1的主线任务。

  这也是行业属性使然,一定体量的To B类机器人企业,乃至ToB类硬科技企业,这些公司历史亏损,的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全球机器人解决方案市场的独特性和发展阶段的周期性。可以这样说,如果一个创新企业没有活10年,是不能证明其已经摆脱了生死线。

640 (1).jpg

  波士顿动力十年三易其主,谷歌、软银累计注资超5亿美元,仅实现年销300台量级,直至转型物流机器人Stretch方现转机,但成本问题依旧制约其大规模普及,盈利也遥遥无期。

  其实,中国机器人硬科技行业里,如今已同时实现大体量、全球领先且商业化成功的公司屈指可数,在ToB机器人赛道,这种标杆非常稀缺。极智嘉、海康机器人、海柔创新,大疆、石头科技是公认的标杆,但其它大部分机器人板块还在奋力翻越规模化和商业化这两座大山。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