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智嘉开启了实现资本与技术双轮驱动的新起点,上市净募27.1亿港元,投入研发是重点,虽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仓储履约AMR解决方案提供商,但在全球仓储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市场,其份额仅为1%。
递表的浙江翼菲智能计划将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用于机器人技术开发、生产线开发及产能建设、海外业务网络发展、供应链上下游投资及补充营运资金。而斯坦德机器人计划将上市融资扩大研发投入,加速具身智能技术迭代。而仙工智能借助上市募集资金,投入尖端AGI(通用人工智能)及具身智能技术研发,深化控制器与机器人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同时通过投资并购完善机器人产业链布局。
借助港股出海,是大部分机器人企业上市的重要目的之一。全球机器人市场增量空间可观,我国企业出海成为必然,多数机器人企业天生具有全球化基因,如越疆机器人、极智嘉等,其业务布局本就覆盖国际市场。
在香港上市,不仅有助于融资,更通过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对接全球供应链、吸引国际客户,进一步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为未来全球化运营夯实基础。尤其是强化在欧美、澳洲等成熟市场的布局,通过香港这个国际化的金融窗口,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对接全球产业链、吸引海外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为未来的跨国经营奠定基础。
港股市场汇聚了全球资金,通过沪深港通机制能够吸引内地投资者,同时连接国际资本,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品牌国际化的有力背书。比如极智嘉已成中国科技出海的“新名片”,“中国科技全球突破”的代表之一,是少数能在高端欧美市场占据领导地位的中国科技公司,在港上市使其锦上添花。
极智嘉2024年全球仓储履约AMR细分赛道市占率9.0%,全球第一,包括63家财富500强企业,海外收入占比超70%,海外市场的毛利率和客户复购率均处于高位,覆盖超40个国家和地区。高效交付的本地化运营体系,最终转化为更强的客户黏性与复购动能,未来港交所的国际资本枢纽地位将更助力其全球化规模。
选择“A+H”股的石头科技、埃斯顿,有因现阶段A股再融资难度较大,希望借港股补充融资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依托其国际资本枢纽地位加速全球化布局,因为它们均以国际化为核心增长引擎。许多企业将海外视为企业发展的第三曲线,但文化差异、政策壁垒与供应链断点等阻力不容忽视。
这波冲刺上市潮形成的原因除了以上的正向目的,也包括部分企业面临经营压力、希望上市拓展融资渠道,以解燃眉这急。机器人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研发投入(头部企业研发费率普遍达20%-50%)、商业化周期长的特点,目前多数机器人企业尚未盈利。
2019年以来,随着工厂无人化作业需求的爆发,机器人行业迎来一轮融资热潮,相继拿到了大额融资,成为资本的宠儿。不少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已在一级市场已经完成了多轮融资,抵达D轮、E轮的融资深水区,从融资数据来看,过去两年,资本对移动机器人的关注度明显出现下滑。
任何行业登上“聚光灯”舞台,都有其时代的必然,同样也会具有周期性。不少企业在2023年之后融资进度停滞不前,极智嘉进行过11轮融资,自2016年起每年至少融资一轮, 最后一轮是在2022年完成,此后未再融资。
凯乐士及其前身已进行了6轮融资,在2022年进行E轮融资后未再融资。云迹科技、乐动机器人、卧安机器人等企业在近2年内都未曾迎来新的融资进展,更别说获得大额融资了。
在一级市场融资遇冷、现金流紧张、经营压力倍增的境遇下,许多企业急需在二级市场寻求出路,而来自港股市场的利好政策信号,恰好适应了这一需求。
不错,前些年一级市场接连不断的融资为机器人公司的研发投入、业务拓展提供动力,但众多投资机构的入股也带来股份回购的风险,说明了行业在资本耐心耗尽前的残酷现实。
这也成为了此次镁伽科技冲刺上市的重要动力之一。镁伽科技据招股书透露,2022年至2024年,公司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账面负债分别达到3.48亿元、3.07亿元和3.09亿元,分别占各相应年度年内亏损的45.8%、41.3%及39.6%。若公司迟迟无法完成上市,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将是镁伽科技无法回避的重要发展压力
而成立十年、历经11轮融资的宇树,若无法及时IPO回笼资金,不仅早期基金清算压力骤增,更将严重削弱其后续融资能力。
不少企业都在招股书中披露了相关上市的对赌协议,若不能再规定期间内完成上市的冲刺,原有投资人将对优先股进行赎回,加上部分早期投资者渴望退出兑现投资回报,机器人产业链企业不得不冲刺上市。
总之,机器人企业急于寻求港股上市背后,与近年在一级市场的融资步伐已经放缓有关,也与投资者急于兑现有关,即便是后期入场的投资者,也在博弈时间窗口——他们押注高估值,图的是上市后更快的流动性变现,规避早期股东漫长的锁定期。
所以,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抢滩港股,布局A股,核心就是应对基金清算压力的生存选择,更是资本在技术长周期与退出短周期矛盾中的妥协。前几年资本的“热钱”还是拿的太快,造成企业现在的困境。
长期来看,资本市场的耐心总会被环境的风吹草动消磨掉。机器人行业曾经风光无量,不少企业踩中风口,大额融资“拿到手软”,但如今都面临行业日渐内卷、资本关注度下降、企业经营压力增加的挑战,大部分资金被具身、人形机器人赛道吸走的现实,到了必须拓展融资渠道的时候。
这证明了当行业从“概念憧憬” 转向 “价值验证”,资本更倾向于将资源集中到已展现商业化潜力的头部企业,这些企业经过多轮打磨,技术壁垒和产品成熟度相对更高。
靠PPT叙事圈来的钱迟早会烧光,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还是要看产品够不够硬,看市场用户愿不愿意买单。然而,机器人企业,在业绩高速增长的同时,依然保持高研发投入以夯实自己的技术领先地位,这都需要真金白银。
一家企业在二级市场的融资历程和估值体现了资本视角的稀缺性确认,当前机器人产业的稀缺性核心在于商业化的确定性。目前的问题是,众多的机器人企业仍在商业化探索期、甚至更早尚在故事期,已完成了全球大规模落地、收入规模领先和经营质量的连年提升的不多,而只有这样的企业融资节奏才能非常顺畅,也反映了二级投资者对行业龙头的预期及赛道长期价值认可。
如果企业在一级市场拿不到融资又持续亏损,这种状态不可持续,寻求二级市场上市成为必须选择的道路,目前冲刺港股是给投资者创造退出的机会并给企业“补血”的重要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