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三个企业的过往,看中国芯片的突围之路

2023-09-13 11:45

  如果把芯片制造的流程比作炼丹,那么光刻机就是炼丹炉,而 EDA 软件就相当于炼丹的单方,离开了 EDA 软件,芯片便无法设计,可贵的是华为已经与国内EDA厂商携手解决了14纳米及以上的EDA工具,国内部分EDA企业在特定领域已经能够实现全流程模拟电路设计,华大九天能做到了 4nm、5nm 左右。美国从芯片设计源头上封锁我国的半导体产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不是美国的封锁,我们可能在芯片设计领域还意识不到自己有多薄弱,同时大家也不会注意到国产EDA软件发展现状之类的问题。国产EDA厂商正抓住这股东风,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大力发展、完善EDA软件的开发应用流程,正建立一个完整的EDA流畅生态链。华为之所以能成为民族品牌,国家脊梁,与在美国的打压下坚守不屈有关,华为新手机的面市,标志着美国禁止中国高科技研发,逼迫中国让步低头的方案已经彻底失败。没有研发,就没有未来,2022年,华为的研发经费是238亿美元,华为不仅是一家的伟大的公司,更是中国的脊梁。未来的几年里,中国芯片的成果将一次又一次地证明,那些极限的制裁只会加速中国的技术创新。《华盛顿邮报》称,华为开售Mate60系列手机,此时雷蒙多正在中国访问。“这一时机似乎是蔑视的表现。应验了美国芯片制造商的警告,即制裁不会阻止中国,而是会刺激中国加倍努力,打造美国技术的替代品。华为Mate60 Pro发布已不仅仅是一部手机的成功,它的实质意义早已超出了手机的范畴,将会引发一系列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科技的连锁反应,宣告美国科技垄断的终结。华为的抗争,离不开我国各行各业的支持,普罗大众的拥护,当然,其中出力最大的当数中芯国际。网传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将集中采购上百万台Mate60,还有一些博主分析认为,华为Mate60今年能卖出2000万台,供应商订单配额已经到了1500万到1700万台。

640 (7).png

  未来,美国围堵的步伐不会放慢,还可能加快,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近日就声称:美国应该继续实施“小院高墙”的技术限制措施,无论结果如何,限制措施都会继续推行下去。而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将如暴风雨中的海燕,飞得更高。华为的7制程的5G芯片推出,离不开上游企业的鼎力支持,华为是一家通信厂、一家手机厂、一家芯片设计厂,但不是一家芯片生产厂,芯片制造,还是靠国内龙头企业是中芯国际。

        三、中芯突围

        在国产芯片的突围大潮之中,其实是泥沙俱下的,许多企业因实力不济,经营不得法而被大潮淘汰,也有个别企业一开始就是骗局,只不过借芯片之名,行圈钱之实,武汉弘芯就是其中的代表,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前10 大烂尾事件之一。武汉弘芯成立伊始,由于包装得法,宣传有道,大量芯片行业顶尖人才慕名而来,甚至引入了前台积电的顶梁柱蒋尚义,然而对于根本就不打算造芯片的弘芯来说,光刻机都可用来换贷款,骗够钱后一走了之,剩下一地鸡毛。然而,真正的芯片企业,在这一浪潮中如大浪淘沙出的金子,闪闪发光,其中位于龙头地位的是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1.png

  说起中芯国际,就不得不说在中芯国际发展史上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三位代表人物:张汝京、梁孟松、江上舟。从事芯片的核心环节——制造,是一个重资产、长回报周期、需要大量尖端人才的领域,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是美籍华人,在中芯国际创业之初的几年中,以张汝京为首的许多海归人士,不计较工资的高低,手中股票能不能升值,怀揣着理想,站在祖国的土地上开拓半导体事业,因为这一群体的奋斗,中芯国际以前十年的巨额亏损,换回了后十年的大幅盈利。由于台积电和中芯国际有关商业机密的纠纷,张汝京只能黯然离开,而他离开之时,正是中芯国际首次实现了盈利之日。张汝京的核心诉求是将中芯国际打造成在全球半导体代工领域拥有话语权的企业,它的这一理想与国家的诉求不谋而合,——国的资核心诉求是通过中芯国际尽快将国内的半导体产业培育起来。于是在2009年,张汝京不得不离开中芯国际之时,突破重重阻力,拒绝了台积电和美国公司的收购,毅然将国企大唐电信引入,使其占中芯国际16.6%股份,成为最大股东。从此,中芯国际完成了身份转变,走上新轨道,担当起中国芯片兴衰的重任。而江上舟,是上海的国资委官员,在张汝京创立中芯国际之初,给予了重大支持:2001年中芯首次得到上海政府的支持、完成工厂建设,自开始建厂到竣工仅用了13个月的时间,速度极快。更为重要的是,张汝京离开后,中芯国际经历了复杂暧昧的内部纷争,江上舟成为平衡各方势力的重要人物。

640 (12).jpg

  江上舟力主引入中国国家主权基金性质的中投集团,使其占股11.6%,为第二大股东,让中芯国际的国企成色更加炫目。曾供职于台积电和三星、排名前十的行业顶尖人才梁孟松,不惜抛起海外高薪,于2017年加入中芯国际,作为联合CEO,带领团队,用一年多时间,成功攻克14nm制程,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给中芯国际带来了久违的高光,并迎来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大量代工订单。梁孟松是一个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在关键时刻接手中芯国际,足以说明他具备为国争光的远大抱负。华为与中芯,一个设计者,一个制造者,中国芯片突围的双雄,在突围的道路上携手并进。承担中国芯片突围历史使命的中芯国际,其二十多年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经历了几次命运的关键转折,但中芯国际从诞生之初,就把如何打破技术封锁,完成国产芯片的突围,当成其重要使命。近些年,尽管外界阻力重重,中芯国际依然没有放弃对先进制程的努力。在芯片企业中,一种是靠成熟制程而存活,一种是靠先进制程而发展,前者稳妥,后者面临风险,先进制程的探索需要研发尖端节点技术,需要花费数十亿美元的成本。业内通常以28纳米为分水岭,将芯片制造工艺分为先进制程和成熟制程,先进制程主要用于高性能、低功耗的产品,成熟制程则用于制造中小容量芯片。近年来,之所以有很多半导体企业放弃先进制程,专营成熟制造,就在于研发难,费用高。2018年开始,联电、格罗方德等芯片企业相继宣布退出更高制程的探索,国内华虹半导体,则是成熟制程里重要角色,只有中芯国际是全球第二梯队中唯一一家在追赶先进制程的公司,代表着中国大陆对芯片制造先进制程的追逐。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