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资产公司由于其整体网络效率及成本偏低,并且网络广度及深度均具有优势,前期的客户开发速度会相对较快,所以虽然净利率水平不高,但是迅速增长的业务规模会显著提升利润。轻资产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大规模商务扩张上。
凭心而论,轻资产不等于无资产。轻资产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资源的快速整合和市场反应速度。轻资产物流企业的发展之路,并不是没有重心的一味求“轻”,其竞争力正是科技、人才、思路等软实力上的“重”。
轻资产运营是以价值为驱动的资本战略,而价值可能是稳固的客群关系、领先的技术,这也是需要大量投入的。
时至今日,轻资产模式还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线下的实体企业:一些具有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成熟的业务管理模式的实体企业,还在尝试着走“轻资产”的道路。比如三只松鼠,本来就是个简简单单的食品加工,还拟走OEM模式。
在国内竞争中落败的百世,在开拓越南市场时,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即总部不会大包大揽完全重资产投资,而是让有钱的小老板承包一个片区,让小老板做资产投入,对于总部来说是轻资产运作。此举与以往布局越南的其它物流企业重资产投入的方式不同,能否胜出,现在还不好说。
二、若干坚守者的重资产逻辑
重资产运营,是指企业在建厂房、购设备、购原材料等方面大量资金投入,形成固定资产、固定用途,通过规模经济获取效益的运营形态。当然,重资产,试错的代价很高,进去容易出来难,在重资产上可能要交很多学费。
然而,重资产运营不是简单的“砸钱”,是在核心业务精准投入必要的固定资产,是以规模效应、网络效应为核心的资本战略,形成稳定的营收渠道和企业“护城河”。
物流业本质上是一个重资产的产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必须以资产为依托,加大资产投入力度就是一种战略性选择。
重资产企业扩张和转型虽然速度不及轻资产企业,但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本身就可以成为某种资金壁垒,提高潜在竞争对手的准入门槛,一旦完成全国跨区域布局,那么也将展现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重资产运营更有利于在稳定时期巩固市场份额。
京东就是重资产坚守者之一,京东亲自下场,自己承担经营风险,自己做重资产,让自己成为“实体”,这不仅是对自身发展的考量,也是有社会责任心的表现。
大家都知道,京东的重资产自建物流的模式选择,对京东的后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硅谷流行一句话,那就是创始人不可替代,京东物流的重资产之路,源于刘强东的力排众议,坚持自己决策,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不仅是京东物流本身,还对京东集团电商等业务起到支撑作用。
当年马云关于电商不该碰物流的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马云就断定京东自建物流商业模式存在巨大问题,将来会成为悲剧。然而,京东凭借其在仓储以及运输方面的发展和积累,沉淀了大量的重资产,成就了物流的快捷,是非常必要的一张王牌,构建了阶段性的核心竞争力。
重资产模式,要有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利润得失,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京东一直以来保持低利润、京东的账面上,净利润数字一直不太好看,而将资金投入到物流仓储、供应链上,截至2021年三季度,京东物流已运营约1300个仓库,41座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运营的仓储总面积约2300万平方米。
庞大的物流体系,让京东常年保持着40万以上的员工数量。2021年5月份,京东物流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总市值超过2300亿港元,证明了电商企业自建物流模式的可行性。
京东的重资产使其拥有强大的物流和供应链,实体经济走得很稳,抗压能力相对比较强,京东物流凭借履约速度和用户体验,甩开没有自家快递业务的阿里和拼多多。
未来,物流还将是京东的巨大引擎,京东决心把重资产自营物流业务做到底,近期京东已经完成对有近300亿元营收规模的德邦快递的收购,以弥补京东物流在传统大件快递业务上的不足。
京东在物流方面的加码还有今年2月对达达集团的增持,以及对中国物流资产股权的收购。京东物流CFO马越说,京东物流会持续保持对并购机会的关注,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和标的,就会出手。
总之,京东自建物流体系,提供一站式服务,将仓储建设、运营,末端配送等全物流链路完全掌控,每一个动作都自己完成。刘强东认为唯有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用户体验。京东的故事,讲的是重,京东的物流,也走的是重资产之路,并且还将持续“重资产化”。
物流行业另一个重资产典范是顺丰,顺丰控股,73亿房屋建筑物、78亿飞机,还建了机场,到目前还在不断投资。
其实,顺丰早年也是做加盟制,但后来王卫转变了公司的发展战略。2002年,王卫收权成功,顺丰顺利从加盟制转为直营制,随后顺丰确立国内高端快递行业的定位,重资产的运营战略,让顺丰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对于顺丰来说,最大的优势还不在于重,而是重资产背后所隐含的资源,才是其长期占有一哥地位的核心力量。比如,顺丰的78架飞机背后所意味着的航线、航权、飞行员、机场中转场等稀缺资源才是制胜的关键所在。而顺丰机场的获建更是让顺丰占据了市场先机,进一步拉大顺丰与通达系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