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茨村位置相对偏远,在大山里边,快递进村不容易。得益于浙江省的快递进村工作,去年11月,位于芦茨村的“快递驿站”正式开张,村民们再也不用赶到镇上的网点收发快递了。
“在几年前,我得在镇上专门找个店铺帮忙代收快递,去一趟至少1个小时,挺累人,有驿站以后,我20分钟就能到驿站。”王素园说。
驿站管理员洪雅介绍:“有了驿站以后,即便身处最远自然村的村民,40分钟内也能取到快递。现在,驿站每天要收发大约80件快递。”
自2020年3月浙江启动快递进村工作以来,桐庐先后在全县181个行政村设立了“快递驿站”。
一件快递之旅⑤调配
地点:上海时间:贯穿全程
叮!下单成功。
当西藏南木林县那边摁下发货确认键的瞬间,在中通上海总部的大数据中心,编码尾号为9954的订单正式生成。
派哪位快递员去取件,发哪班车,发什么类型的货车,走哪条运输路线,会途经哪几个分拨中心……大数据中心系统高速运转,调取大量数据计算,为订单安排出最优路线。
几秒钟后,大数据中心把结果推送到各个系统。揽件员:尼玛扎西;运输路线:日喀则—拉萨—西安—杭州;预计11月23日23时到达西安转运中心,预计11月25日1时到达杭州转运中心。
结果一出,全网迅速响应。日喀则网点,快递员即刻出发;分拨中心,根据业务量合理排班;车队,车辆与司机都整装待发。
与此同时,每一分钟,全国有4.3万件包裹涌入中通网络。每一件包裹,都由智能算法排出最优路线。
“随着包裹的流转,数字孪生系统会同时模拟所有分拨中心、车辆、航班的运输情况。”中通快递路由智能部总监宋秉政介绍,当原定运输计划受到干扰,数字孪生系统能迅速模拟出新的分拣、备车方案,以保证快递时效。
以往,快递公司的全国运输线路是固定的,各公司只能根据线路货量情况被动进行人工调整。近年来,各大快递公司纷纷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动态调度,从而提高效率,保证时效。
(记者 李心萍 徐驭尧 窦瀚洋 吕中正《 人民日报 》) 点睛 为高质量发展写下鲜活注脚
38天,100亿件;83天,200亿件;半年,约500亿件;12月8日,1000亿件……今年,我国快递业一路“高歌猛进”,跨过一个又一个百亿件台阶,并最终跨上千亿件大台阶。
这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支撑起的“1000亿”。一箱小土豆,从日喀则到杭州,跨越了雪山、峡谷、湖泊。4000多公里的包裹旅程背后,是我国日益完善的公路基础设施。全球里程第一的高速路网、438万多公里的农村公路表明,路通、车通,则发展畅通。
这是便捷高效的信息网支撑起的“1000亿”。全国行政村4G信号覆盖比例超98%,584万个4G基站激活了8.12亿网络购物用户,2021年前10月,全国网络零售额超过10万亿元。
这是强大的数据算力支撑起的“1000亿”。在中通快递的网络里,每天涌入6300万个包裹信息。3.3万处网点、1.05万辆车辆、3600余条分拣线、96个分拨中心须高效协同、分工合作。每一条指令、每一个数据都不能有延迟。
这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支撑起的“1000亿”。电子面单、AI自动化分拣系统、高速智能安检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快递业用科技赋能,实现从“体力快递”到“设备快递”的华丽转身,让“爆仓”不再常有,让快速送达成为常态。
一件快递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快递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的强大支撑,为高质量发展写下最鲜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