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天猫则在加强店铺关注和品牌会员机制,鼓励商家在淘系电商的公域场景内部形成自己的私域流量,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品效合一”。今年双11期间,天猫“品牌会员挑战计划”的成功,证明了这条道路的可行性。中国不像北美,新兴品牌无法围绕独立站为核心去沉淀用户,但天猫给了它们当前环境下的最优选择,即围绕天猫旗舰店去做更直接触达消费者的品牌。
今年双11的一个新特点,就是阿里的“全供给”战略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所谓“全供给”,通俗地说,就是满足中国消费者的所有电商购物需求。换句话说,无论消费者需要的是标准化工业品,还是非标生鲜产品;是国产品牌、国际大牌,还是跨境海外小众品牌,都应该能在阿里找到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要完成这个宏大的目标,不仅需要淘宝/天猫等传统平台业务,也需要天猫超市、天猫国际等自营业务,以及淘特等新型C2M电商业务。
例如,天猫国际推出了“新世界工厂” 模式,帮助商家对跨境零售进口供应链进行流程改造,将海外的成品加工环节前置到综合保税区,通过进口原料生产加工后,实现面向消费者的定制化销售。在全球疫情尚未结束的情况下,这一模式有效保证了跨境商品供应链的稳定性,让海外品牌融入了中国经济“内循环”。今年双11,中国消费者能够以极高的物流效率买到大量跨境商品,离不开阿里深耕已久的“全供给”策略。
在我看来,过去几年,阿里核心电商业务的发展思路一直没有改变,今天也不会因竞争对手的任何举措而改变:
通过加强履约能力、持续投入云计算和AI等技术研发,进一步提高电商业务的整体竞争力。在这方面,阿里与亚马逊这两个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不谋而合。加强对近场电商(或曰身边经济)的投入,将阿里的优势从低频业务扩张到高频业务。去年收购高鑫零售、今年成立生活服务板块,都是在近场电商的继续押注。在淘系电商内部形成公域与私域结合的生态,加强店铺关注及会员机制,鼓励商家进行长线品牌运营,从而将天猫打造为更强大的品牌和新品孵化器。
从今年双11的情况看,上述战略仍然很成功。阿里的核心电商业务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需要的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些微调,而不是被短期市场趋势牵着鼻子走。
投资人固然总是希望看到更多惊喜,最好每年、每个月都能有大幅超出预期的数字。但是,过去多年,阿里的成长不是通过这种短期刺激实现的,而是通过年复一年的长期努力实现的。这就是在2021财年年报当中,阿里董事长兼CEO逍遥子强调要做“长期主义者”的原因。在全世界,任何能够在长期取得成功的公司(不限于互联网公司),都必然是长期主义者。
即便从未来某一年开始,天猫不再公布双11的GMV,甚至不再公布季度、年度GMV,我也不会觉得奇怪。这样会鼓励市场把关注重点从数字转向质量,关注那些更基础的东西。亚马逊早已不再在任何层面上公布GMV,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它成为全球市值第四大的公司,还很可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四家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