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说陆正耀真的无辜吗?在瑞幸发布的公告中,就提到陆正耀曾不配合内部造假调查。最终,陆手里的股权被维尔京群岛法院判决由毕马威代表全体债权方“托管清算”。此后,由黎辉成立的大钲资本成为瑞幸的大股东,而董事会也再度变更,改过后的“自己人”只剩郭谨一,此后陆正耀也算彻底出局瑞幸。
进入新篇章
千算万算,没想到在新东家的带领下,瑞幸开始翻盘。有消息称,在去年7月,瑞幸已经实现了整体盈亏平衡。陆正耀也坐不住了,今年1月,瑞幸7位副总裁、所有分公司总经理和核心业务高管签署联名信,集体请求罢免瑞幸现任董事长兼CEO郭谨一。该联名信表示,郭谨一存在与供应商关系过近、任人唯亲,致使员工存在士气低落等问题,要求罢免其职位。
随后,郭谨一发布全员信称,该举报信是陆正耀、钱治亚等于1月3日主持起草,部分当事员工不明真相,被裹挟签字,已于第一时间提请董事会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而那封信最终只是引发舆论热议,并没有任何实际结果。此外,这封信也直接挑明了郭谨一不再是陆正耀的“自己人”。
最终,陆正耀放弃咖啡转向“小面”。根据瑞幸员工的说法,公司人员流失严重,很多人被挖去了陆新的创业公司。而瑞幸早期的高管团队是清一色的神州系,如今他的新一次创业,又将挖角的“枪口”对准了曾一手打造的瑞幸,如同当年从神州挖人一样。为应对曾经遇到的恶意收购行为,瑞幸还推出了“毒丸”计划。
回到瑞幸,尽管经历了造假、退市、高层内斗等风波,瑞幸的咖啡还依旧能喝。据清流君所知,在在瑞幸自爆当天,许多人失眠了,但不是因为股市,而是因为咖啡喝多了。彼时,瑞幸的订单多大后台崩溃,原因竟是很多吃瓜群众担心瑞幸倒闭,所以纷纷抢着把优惠券、充值卡用掉。
而这个优惠券或也是瑞幸能够“起死回生”的关键之一。当年,瑞幸通过线下门店、小程序曾在3个月已建立了超9000个微信群,沉淀了上百万名私域客户。而其建群大多以大额优惠券为诱饵吸引用户进群,利用优惠券小促使消费者下单。不过根据多名消费者举报,使用优惠券购买产品比按原价购买产品还贵。
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家不会做亏本的买卖。要知道,早在星巴克以“30多元咖啡”纵横市场的时候,瑞幸便提以高额补贴、外卖、门店自提等营销方式迅速占领了国内“20元咖啡”市场,虽然这种“烧钱换规模”的模式也屡遭诟病,但瑞幸还是成为了可以与星巴克较量的的第二大连锁咖啡品牌。
直至造假事件后,瑞幸才一改以往“烧钱”的商业模式,转为精耕细作节省成本。比如采用加盟店、聘用兼职人员等。从瑞幸发布的年报来看,受爆品影响,公司的营收增长33.3%,达40亿元;同时现金已经流转正,自营的六成门店已经实现盈利。要不说是“民族之光”,蒙了灰还发亮。
另一方面,在开启节省模式后,瑞幸也曾被曝使用临期果汁原料、频繁更换供应商等问题,而之前披露的供应商可都是全球顶级厂家。对此,虽然郭谨一曾称要公布供应商名单,但截至目前也并未披露。从财报来看,瑞幸有关材料费和广告费用的预付款大幅下降,从2019年3573万元降至1967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瑞幸或也面临其他的考验。虽然瑞幸的净收入有所提升,但受支付和解金额、信托投资减值的影响,瑞幸的净亏损则自去年的31.6亿元扩大至56亿元。同时,公司2020年的总负债也升至65.98亿元,其中流动负债约为10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48.06亿元。
根据财报,瑞幸的投资的共计11.4亿元两笔信托厦门信托、云南信托已被全额计提坏账。彼时,在瑞幸前高管陆正耀、钱治亚等高管指导下,信托资金分别被用于购买其关联方宝沃汽车物业相关的应收账款以及友盛信息46.15%的股权。
瑞幸在财报中表示,根据管理层和外部法律顾问迄今采取的行动,无法保证本集团能够全部或部分收回投资于厦门信托及云南信托的资金。而在去年,瑞幸的临时清盘人就曾对这一情况表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