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工业机器人公司的中国式突围

2020-07-22 16:17

  也是在用智能技术开启“新场景拓荒”的2017年,珞石同步做了另一个面向更远未来的前沿布局:柔性协作机器人xMate。

  和做细分场景工作站的大方向类似,xMate也是在拓展机器人的边界,将60年来主要用于汽车、航天等高度机械化的工业制造领域的机器人带到更广阔的天地。

  这个广阔天地既包括工业领域那些还未被自动化的场景,也包括想象空间更大的医疗、服务等非工业领域。

  短期来看,xMate的重头落地场景仍在制造业领域,如装配场景。

  “现在,零部件上游的加工环节已经基本实现自动化,但装配环节和包装环节一直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xMate有解决装配等场景的优势。”庹华告诉「甲子光年」。

  在实验环境,xMate已经能像人手那样去插拔插头,这个和装配类似的任务,需要机器人具备极高的柔性和灵敏性。

        xMate插拔电缆接口

  而更广阔的市场是商业、医疗康复等更复杂的非工业场景。目前,xMate已应用于手术辅助定位及病人的术后康复练习。

        xMate远程B超检测

  这正好符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教授所说的“让工业机器人做更加复杂、甚至技能型的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而无论是工业装配还是更复杂的非工业场景,需要的都是能真正和人类手臂相媲美的机械臂,对柔性、力觉能力要求较高。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名字里都有“协作”,但珞石和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协作机器人厂商UR(Universal Robots)的技术路径并不相同。

  UR产品的特点是更轻便、易部署和更安全,它把“危险的”传统工业机器人从铁笼中解放出来,让机器人和人一起工作,这也是“协作机器人”中“协作”的含义。

  但以UR5为代表的协作机器人技术路线虽然达到了成本/性能的较好平衡,具有结构简单、对控制和规划要求较低的优点,能满足一般物料搬运、定位、机床上下料需求;但其仍属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技术路线,在柔顺性、易用性、安全性上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而珞石做xMate时采用了与库卡的LBR iiwa机器人类似的柔性直接力控制技术路线,这也是目前最合适的下一代协作机器人平台技术。

  这可能是一个比做细分场景工作站更加人迹罕至的地带,它瞄着人们设想的机器人的终极形态——仿人。

  珞石联合创始人兼CTO韩峰涛解释道:“这一路线的好处是可以让机械臂实现与人类手臂同等水平的力感知与力控制能力;搭配全新设计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像使用电脑、智能手机一样把机器人部署到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为在这个方向上实现产品化,珞石研发了新的控制系统xCore,并在xMate的每个关节上增加传感器,xCore可以直接感知每个关节力的大小、变化和速度,并快速调整——采用基于位置的力控技术的工业机器人每秒可调整1~2次力,而xMate可调整10~15次力。

  这让xMate在装配、力控加工、医疗康复等需要更自然、更安全的人机协作的场景有天然优势。

  算上xMate,如今的珞石早已不是当年只卖控制系统的单点技术公司,已经形成了4条产品线组合的全面布局:

  面向汽车、3C等机器人应用相对成熟行业的XB系列轻型工业机器人;

  面向3C装配、力控加工等更精细、灵活的机器换人任务的xMate;

  面向以往机器人较少涉足的细分制造场景的标准化工作站;

  服务大客户的集成业务。

  庹华表示,我们只是走到了技术相对“ready”、能与日本那智等国际二线企业竞争的第一阶段,未来将向国产机器人龙头公司、全球头部机器人企业发展。

  升级打怪的方法论,珞石已想明白并正在实践:用XB等轻型工业机器人产品覆盖更多行业,做进口替代;把已有细分场景工作站做深、做透,并继续拓展新场景,在3~4个细分场景做成龙头自动化供应商;以集成业务服务行业大客户。

  其中,包括XB和xMate在内的标准化工业机器人是重点发展方向。庹华希望,将来标准化机器人、工作站和集成业务的营收比例可达到2:1:1。

  “城市”要夺,“农村”要拓,未来要提前运筹帷幄,更多挑战和机遇都在赶来的路上。

  5. 10000台竞赛

  挑战不止是珞石一家的,机遇也不是。

  自2016~2017年新一波机器人投资热潮以来,行业还未到水落石出的时刻,因为即使是第一梯队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厂商,也没有发展到足够大的规模。

  如果只看主流产品六轴工业机器人,中国年出货量能达到2000台的企业不超过3家。

  真正标志中国工业机器人在最主要的战场“国产替代”上取得成效且有第一梯队玩家产生的指标是,出现主流6轴工业机器人产品年销量过万台的企业。市场可容纳的这类头部玩家不会太多,3~5家而已。

  分歧在于,在这场10000台竞赛上,到底做什么场景、走什么路径的公司能率先跑出来?

  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头部企业会出现在打磨、喷涂、焊接、搬运、上下料等主流场景,成为类似新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增量市场才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空间,头部企业会出现在细分场景,并做到在3~4个场景成为行业龙头。其竞争力在于能在深扎行业里把工艺做多深。

  金沙江联合资本管理合伙人周奇认为这类公司的形态应该是“有标准化拳头产品的系统级方案提供商”,既具备有竞争力的标准品,又有做系统集成方案的能力。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最后不管谁跑出来,这个让机器人不断进化、拓展工业自动化边界的竞争过程,都有助于中国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升级。这背后,还牵涉一大群人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阳江时,珞石的一名工程师就曾偶遇一位过去是开刃师傅的中年出租车司机。司机说,磨刀一个月最高能拿到1万元,开出租车一个月则只能赚6000元左右。

  “那为什么不继续做下去?”“身体受不了,一般做个四五年就都会走。”

  有些工作本就不适合人做。机器人解锁新场景,也是在解放人类自己。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