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物流行业实现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以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及自然语言理解为主。物流领域中,深度学习在运输路径规划、运力资源优化、配送智能调度等场景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视觉是现阶段物流领域应用最广的人工智能技术,智能仓储机器人、无人配送车、无人配送机等智能设备都以视觉技术为基础,此外,计算机视觉还能实现运单识别、体积测量、装载率测定、分拣行为检测等多项功能;自动驾驶技术是运输环节智能化的核心技术,尽管尚未正式投入使用,但头部企业的无人卡车已经开始在特定路段进行实地路测和试运行;自然语言理解主要用于物流企业,尤其是快递快运企业的智能客服系统,该技术能有效降低企业在客服环节的人工成本。
人工智能+物流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尚不成熟,角色界限比较模糊
人工智能+物流产业链与传统物流产业链差异最大的地方在于,其上下游关系并非泾渭分明,或者说人工智能+物流的产业链还不太成熟,AI公司、物流企业、电商平台都在产业链中扮演重要角色,AI公司通过直客模式或集成商渠道向下游客户提供AI+物流相关产品与技术服务,而物流企业与电商平台也通过建立研发团队、成立科技子公司等方式研究开发AI技术在物流各环节中的可行应用,三者之间存在合作加潜在竞争的关系,生态比较开放。
人工智能+物流产业图谱
人工智能+物流市场规模
现有市场规模15.9亿元,仓储与运输环节的应用占比较高
AI公司进入物流领域的时间尚短,产业链下游物流企业与电商平台在人工智能产品技术自主研发中的不遗余力也令解决方案提供方们可选择的入局角度相当有限。从供给侧能够获取的收入来看,2019年人工智能+物流领域的市场规模为15.9亿元,随着技术能力的提升和行业理解的加深,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接近百亿水平。人工智能在物流各环节的应用分布方面,智能仓储与智能运输占比较大,两者占据了八成以上的份额;智能配送的落地环境尚不成熟,现阶段规模较小,但未来想象空间极大;智能客服的应用场景较为单一,在各环节中占比最小。
智能运输中的人工智能应用
人工智能在运输中的应用方向集中在无人卡车及车辆管理
运输是物流产业链条的核心环节,也是物流成本构成的重要内容,运输费用在社会物流总费用中的占比始终在50%以上。但由于运输环境及运输设备的复杂性,现阶段人工智能在物流运输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人工智能在物流运输环节的应用集中于公路干线运输,主要有两大方向:一种是以自动驾驶技术为核心的无人卡车;另一种是基于计算机视觉与AIoT产品技术,为运输车辆管理系统提供实时感知功能。人工智能赋能物流运输的最终形态必然将是由无人卡车替代人工驾驶卡车,尽管近两年自动驾驶在卡车领域进展顺利,无人卡车在港区、园区等相对封闭的场景中已经开始进入试运行阶段,但与实际运营的距离尚远。未来数年内,人工智能在物流运输中的商业化价值主要体现在车辆状态监测、驾驶行为监控等功能。艾瑞认为,2019年国内人工智能+物流运输的市场规模为6.1亿元,预计到2025年超过30亿元。
智能运输丨无人卡车
无人卡车的商业化前夜已经到来,但大规模应用仍需时日
近年来,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一直深受各界关注,与无人卡车相比,无人驾驶乘用车往往更吸引普通民众的眼球。从技术角度出发,应用在无人卡车上的自动驾驶技术与乘用车并无二致,其系统架构同样是由感知层、决策层与执行层组成,感知载体也都以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传感器为主。但对于目前尚处在实验阶段的无人驾驶车辆而言,城市路况的复杂程度和不确定因素给无人驾驶乘用车的商业化道路带来极大的障碍。反观物流领域,港口、物流园区、高速公路等道路运输主要场景的封闭性较高,运输路线相对较为固定,测试数据的获取与积累也更容易。从商业化的进程来看,以图森未来为代表的L4级别自动驾驶卡车已经率先进入到了试运营阶段,无人卡车的商业化序幕正在缓缓拉开。但这只是无人卡车在物流运输中的初步尝试,目前仍然存在技术稳定性有待验证、可测试路段较少、国内甩挂运输份额较小等诸多问题还未解决,无人卡车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尚需时日。
智能运输丨车队管理系统
实时感知车辆与司机状态,适用于各类运输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