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祥:疫情冲击带来的制造业供应链新思维

2020-05-28 11:11 | 作者:王继祥

这个方面过去探讨的不多,因为过去制造业供应链是海权时代供应链的布局。改革开放后,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时,最先发展起来的往往是在沿海地区,因为在沿海地区可实行“两头在外,三来一补”策略,来料供应在外,加工生产后的产品销售在外,采购与销售这两头都通过海上运输线进行全球化连接,因为海权时代的运输线是在海上。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未来打造的是一个“陆权时代”。陆权时代会带来产业链向中国大陆纵深地区转移,也就是往中西部转移。很多人理解“一带一路”有一个误区,陆权讲的是丝绸之路的经济带,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把产业链由东部向西部转移,就会出现全要素聚集和流量枢纽的问题,带来经济带发展的问题,全产业链配套问题等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把两头在外变成一头在外,把“来料加工”的零部件全球化供应集中起来,在当地搞全产业链配套直接供应,缩短采购供应链;把产品销售通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销售,拉长产品销售链。

如果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向内陆转移,还采用海权时代供应链思维,来料通过海上运输+内陆(铁路、公路、内河)运输到内地,产品也需要内陆(铁路、公路、内河)运输+海运,还用用海权时代思维实现供应链全球化连接,则内陆制造业供应链成本一定很高,一定会抵消劳动力比沿海地区便宜的优势,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纵深发展,一些产业布局极有可能就都转移出去,到越南和印度了。 

陆权时代的供应链思维最好的案例是重庆,当供应链在内陆时,以前“两头在外”的模式成本太高,此时考虑的就是“一头在外”,不要来料加工了,而是在当地实现全产业链配套。当供应链链主到重庆之后,重庆把所有给其配套的企业全部用优惠政策吸引过去,做成配套产业园,实现全产业配套。我们叫做“一头在外,当地配套”,之后产品通过“一带一路”,实现向欧洲以及经济带沿线的国家进行产品销售。这样一来,成本降低,同时加固了产业链配套,加固其韧性。这体现陆权时代供应链思维的重要性 

王继祥

王继祥

商务部特聘物流专家、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

文章:41 篇 阅读:2,233,287 次

王继祥 男,1963 年 5 月生,河北丰南人,教授 / 研究员,商务部特聘物流专家。现任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北京易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华夏物联网研究中心主任、《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常务副主编。


主要社会兼职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联网专业特聘教授、山东财经大学物流专业兼职教授、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物流领域组长、北京车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等。


王继祥是中国软科学学会、中国生产力学会、中国金属学会的高级会员。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 90 多篇,完成各项研究报告与咨询报告 60 多篇,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各项奖励 30 多次,有四项成果通过部级鉴定。


小编推荐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