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自营物流体系使得京东拥有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及配送资源,能够为消费者提供限时达、次日达、夜间配1小时达和2小时极速达、GS包裹实时追踪、快速退换货等诸多专业服务,保障了消费者良好的“端对端”购物体验。即便在“618”“双11”这样的电商销售高峰期,京东仍然保持了高效稳定的物流服务水平。
为了构建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现代化物流运营网络,京东于2010年启动了“亚洲一号”项目。
据了解,“亚洲一号”项目是经过定制化设计,有针对性建设的可以满足不同品类商品、不同业务流程的智能化物流中心,可处理京东在线销售的3C、日用百货、食品母婴以及图书等各大类近300万个商品品规,从一枚戒指到一台冰箱,尽管商品类型、体积、材质各不相同,都能快速妥善完成订单处理。
目前,京东已在上海、广州、沈阳、武汉、贵阳等地建成并投用了25座“亚洲一号”智能仓群,业务范围辐射当地及周边多个省市,形成了强大的网络体系,提升了京东的订单履约时效和客户体验。
不仅如此,京东已拥有中小件、大件、冷链、B2B、跨境和众包(达达)六大物流网络,正是这六张物流网络的高效协同,让京东的“快”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打造数字化供应链“新基建”
自成立以来,京东从来没有停止对“快”的追求。基于自身多年的实践,京东物流于2019年10月29日正式发布了“供应链产业平台(OPDS)”。
根据京东物流CEO王振辉的描述,供应链产业平台的构成分为全供应链服务(产地供应链和销地供应链)以及供应链技术平台。其中,全供应链服务是指打通产地和销地的网络,聚焦“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实现从采购、生产到流通、消费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而供应链技术平台则是指基于机器人、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构建供应链业务与数据中台,推动产业供应链技术标准的建立及效率提升。
推出供应链产业平台的举动,被业界看作是京东物流的一次华丽“转身”。
随着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供给端的商业主流业态开始由原来的B2C(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的商业零售模式)向C2B(消费者先提出需求,生产企业按需求组织生产)转变,供应链也由推动式转变为拉动式。
B2C的成品配销改变的是消费者体验,而端到端B2B产业供应链的根本性是优化成本结构。所以,在产业互联的趋势下,打造一个智能、共生的产业供应链平台成为物流行业的新趋势。
更重要的是,京东等互联网科技企业构建的数字化供应链和智能物流体系,将成为“新基建”的重要部分。
所谓“新基建”是一个相对概念,区别于传统基建的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土木工程,“新基建”主要立足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新基建”概念由此开始升温。
“新基建”缘何受到关注?业界认为,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新基建”同样具有涉及行业多、产业关联度高、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等特点,使得“新基建”投资拥有较高的乘数效应,能够撬动更大规模的社会投资,成为应对经济波动的重要手段。
对电商来说,疫情发生后,更多消费转到线上,为数字化供应链和智能物流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而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基建”水平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刚需”。
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表示,网络技术与现代物流的创新发展造就了电商行业,电商行业也显示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通过抗击疫情的磨练与考验,电商行业能激发出无限潜力,打造好以数字化供应链为代表的“新基建”,助推中国经济稳健强劲高质量发展。
王振辉说,京东物流希望“当消费者、商家、行业伙伴找到京东物流,就能解决所有的物流需求”,这是一条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也将是一条需要不断开拓创新的不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