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宁无人仓为例。目前,苏宁无人仓的智能设备和机器人,在苏宁自主研发的“指南针”智能仓储控制系统的调度下,可实现整件商品从收货上架、存储、补货、拣货、包装、贴标,到最后分拣,全流程的无人化与高效率。在苏宁的无人仓里,无人叉车,可借助视觉导航技术,将货物精准上架,接着AGV机器人通过智能路径规划、自主导航、自动避障将货物运输到机械臂拣选区。机械臂通过自动化拆垛系统,将货物“轻柔”的放置在传送带上,经过自动包装和自动贴签处理,最后货物被自动分拣即可出仓,整个过程仅花费20分钟。
统计数据显示,在苏宁无人仓的作业下,商品拣选效率可以到达600件/小时,商品最快可达到 20分钟完成出库全过程,单件商品拣选成本降低52%。
无人重卡:缓解“用工荒”难题,为物流干线保驾护航
公路运输在物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我国,货物运输中的近八成是由公路完成。公路运输中,卡车驾驶的劳动强度大,对无人驾驶技术有切实的需求。此外,高速场景是无人重卡相对更加快速落地的场景,因为高速路况条件相对较好,路标清晰,没有复杂的交通状况。目前,已出现的无人驾驶卡车商业试应用主要集中在物流园区、港口等封闭和可控场景,以及一些仓对仓的运输场景。
根据自动化的程度,无人驾驶共分为L1-L4四个等级,这其中要数L4级的自动驾驶智能化程度最高。早在2018年,苏宁物流完成其无人重卡“行龙一号”的实测。在技术上,“行龙一号”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辅助雷达、高精度地图、摄像头和传感器等技术,可在高速场景下准确识别300米外的障碍物。此外,还能以25ms的反应速度来控制车辆进行紧急停车或者绕行避障等措施,自动安全驾驶的最快时速能达到80km/h。
无人重卡的落地可大幅提高卡车运营时间,运营效率及安全性。同时,降低驾驶人员的人工成本。无人驾驶卡车与智慧车队管理系统相结合,可以使物流运输计划制定及运输调度更加智慧化,并可以针对不同消费者和物流应用提供定制化方案。
无人机:在疫情期间大显身手,疫情过后可助力复杂配送场景
无人机,是指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此次新冠疫情期间,无人机的出镜率很高,成为热议话题。无人机在隔离期间“复工难”的情况下,可代替人工,指挥公路作业;可穿梭于医院上空,帮助运送检疫物资;可变身“消防能手”,在城市及广大农村地区进行消杀工作;亦可隔空喊话,宣传劝导民众有效执行“隔离政策”。
无人机配送不仅能大幅降低配送成本,还可提高效率,解决偏远地区的配送难题。目前,无人机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大优势:
1、机身成本低,运行时的能量耗费也低于其他飞行器,不需考虑停放场地建设以及培训飞行员带来的额外成本。
2、机身体积小、重量轻,拥有飞机、卫星无法具备的灵活性,组装后直接使用,且起飞方式简单,对环境要求低。
3、隐蔽性强,抗干扰性能较强,无需担心驾驶人员的安全,可在恶劣的环境下执行危险任务。
在零售和物流领域沉淀了30年的苏宁,也早早开始在无人机领域试水。2017年6月,苏宁在浙江安吉完成了首次实景派送,此为苏宁无人机研发的首次尝试。2017年12月,苏宁无人机进入常态化运营,在安徽灵璧县、怀远县、金寨县建立了三条无人机配送航线。2017年12月10日,苏宁物流研发的第一架送货无人机,在安徽灵璧县完成了常态化运营的第一单无人配送,用时14分钟。
目前来说,非疫情时期,消费端使用“无人”配送的需求相对有限,配送成本高,且相对于人工配送没有产生较高的服务增益体验。同时,像无人机配送在部分区域可能面临低空飞行管制,导致无人机在“最后一公里”尚未得到普及。
在地形复杂的偏远地区,陆路交通不便,但飞行环境相对较好,无人机可谓是解决之法。随着技术进步,芯片、传感器等制造使用成本大幅下降,导航、通信系统功能的多样化,未来无人机技术加持“最后一公里”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