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生鲜供应链对于生鲜流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当然,对于生鲜供应链的基础设施,电商自建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尤其是像顺丰冷链、荣庆物流、郑明物流、京东冷链这些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愈加有信心。
第三梯队:直营快递
之所以将快递放到这个位置来原因在于:本次疫情之下,企业影响力、品牌力以及直营模式下统筹能力强的邮政、顺丰、京东物流都有相当一部分业务量支撑,甚至超过了此前的业务量,而加盟制企业则在2月10日才开始恢复部分运营,实质单量是下降的。
近日,据“物流一图”报道,京东物流+顺丰在春节期间业务量或将达到70%,加上邮政的业务,今年春节顺丰+京东物流+邮政大概率仍将占到90%左右,其中顺丰最多,占到了40%。顺丰快递目前日均已突破2000万票,空运业务突破1200万票,均超过Q3的日均单量。
2019年Q3各家快递企业业务量
京东物流则凭借多年积累的供应链服务能力以及物流技术打造了强大的履约能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650个仓库、亚洲一号、配送设施和全自营的队伍)还是六张(中小件、大件、冷链、B2B、跨境和众包)同属性的物流网络,都已拥有非常丰富的服务经验。
此外,京东物流除快递业务外,其他像供应链服务和正在着力打造的供应链产业平台正在发挥具有巨大价值。
据了解,京东物流的开放业务单量对比春节假期,最近一周实现了环比三位数增长。同时,截至2月17日,京东物流通过智能动态调配,仓、运、配全面协同,全国累计承运医疗应急物资约3400万件,超过1万吨。
相比之下,由于疫情期间的交通管制以及人手短缺,通达系难以确保有限运力资源、有限路权的最大化利用。据“物流一图”报道,通达目前揽收量普遍不足平时一半,派送量恢复不到7成,预计至少在4月份前才能恢复正常产能。
显然,疫情期间的邮政、顺丰、京东物流成为不折不扣的“赢家”。
逆势增长的背后关键点
从前面可以看到物流行业中即时配送、应急物流、快递(主要为直营)在疫情下获得了快速的增长。这背后的关键点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
1)受疫情影响,线上商超、生鲜、医药等B2C业务(主要面向社区和家庭)大幅增长,给即时物流行业的订单量带来高速增长。在疫情过后,消费行为会改变,线上订单也会随之增加,另外随着新零售发展以及消费升级,即时线上消费需求将会激活。即时配送作为数字化新零售的基础设施,随着即时线上消费规模的扩张又能反向增加订单密度,摊薄即时配送单位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参考快递行业的布局策略,即时配送充分考虑在订单量、覆盖面积、人均效率、客户满意等方面的因素,将人均覆盖半径规划到足够密,兼顾时效与成本,从而能达到这张即时配送的网络效能。
2)我们看到,加盟模式凭借投入少、成本低的优势在这几年获得巨大成功(2019年快递CR5全为加盟模式),但在这次疫情下,直营模式的快递企业在末端管控以及资源(仓运配)整合能力更加具备抗风险能力。比如,在人手短缺、道路封闭、运送方式复杂(无法送货上门)等问题上,本来就“春节不打烊”的顺丰、京东物流,通过航空、铁路、公路整车灵活组合发运+仓配一体化+强大的执行能力满足了全国物资的物流发运需求。
其次是供应链物流价值显现,目前,中国物流企业在运输、配送、跨境、物流服务等各个环节都有极强的竞争力,也出现了一批龙头企业。但具备全环节、全面的供应链服务能力,在任意情况下都能承担紧急相关使命的企业依旧稀缺。
这种服务能力表现在于,无论是针对不同行业的到仓服务、仓配服务、逆向服务等一站式全链条解决方案,还是在应对突发物流需求时,从预测,采购,生产,物流交付全链条都能快速提出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能力。
相对于点到点的运输,疫情之下,供应链物流涉及到物资产能、库存、调拨、分配,更加考验技术、基础设施以及统筹能力,这是一般中小物流企业,甚至加盟型物流企业都难以解决的事情。
当然,从这次疫情看到,物流的价值正在从“物的移动”到成为“人的链接”。物流不仅承担着物品的运输,还在成为每个人与外部世界的链接者。作为基础设施的物流在未来将变得更加重要,尤其在非常时期,物流是一个国家经济流通、社会流动、生活保障最不可或缺的基础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