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辉认为,在此次疫情中,人工智能虽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应用仍相对较少。不过,新冠肺炎疫情一定会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对人工智能企业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挑战。
市场爆发的瓶颈
目前,全世界机器人产业中,中国占据了38%的市场份额,从地面运输到航空探测,从家庭娱乐到医疗救灾,从工业到服务,中国机器人的应用已经覆盖了非常多的领域。
一场突发的疫情,让机器人一战成名的同时也加快了人工智能企业布局医疗领域的步伐。
擎朗一直深耕于餐饮行业,但在看到这次疫情中医疗场景中的使用情况后,也让他对进入新的场景有了更多思考。
黄山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对之前的布局进行了反思。她表示,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此次疫情爆发之前,更多是利用技术服务到消费场景中,在医疗场景的落地甚少,此次疫情的爆发集中增加了对人工智能软硬件技术在相关领域落地的需求。
胡松认为越凡科技被疫情推动向前迈了一大步:“我们原本就计划2020年深耕医疗领域,防疫加快了我们的步伐。”根据越凡科技的规划,2020年公司将会在医院布局,在成都做出标杆案例后北上进军北京市场。
胡松透露,越凡科技一直在跟医院有对接,只是进度比较慢。“疫情爆发后,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医院做宣讲的防御机器人还是负责递送的机器人,对医院来说都是刚需。对于抗灾防疫来说,机器人有非常广的应用场景,所以更坚定也更快地开始布局医疗领域。”
李通也表示,一旦大众认识到、接受了机器人在各个场景中的应用,未来将大有可为。他还表示,虽然擎朗一直深耕于餐饮行业,但在看到这次疫情中医疗场景中的使用情况后,也让他对进入新的场景有了更多思考,“我们相信机器人在医疗场所也能快速普及起来”。”
不过,被突发疫情推动的人工智能,并非没有质疑的声音。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国内企业缺少原创性开发,更多是应用型,所以只能将自己的应用场景强行转化到疫情防控,无法从基础上实现技术对防疫的推动。“毕竟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最后还是要落到日常场景的性价比竞争,到那时,无核心技术无底层技术的裸泳就公之于众。”
此外,多数医疗机器人都属于创新科技产品,性能是否稳定还有待考验。医疗机器人的应用对医院环境、业务流程、操作人员等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调整变化,医院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总体上看,医疗机器人的市场教育任重道远,其技术性能也有不小的提升的空间。
而更大的需求,则存在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这对人工智能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