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制造业深度一体化对策研究

2019-12-17 09:59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和高层次一体化的前提,只有山青水绿的自然城市环境,才能为制造业高层次一体化拓展空间,促进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2013年,环保部将“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设在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为长三角各省市提供区域性预测预报服务,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截至目前,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国控点、省(市)控点总量达到400多个,雾霾稍有风吹草动,数据便第一时间汇总到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是长三角共建生态治理机制一次成功的实验。未来还要在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垃圾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建立生态治理的长效机制。

  (三)建立国内价值链,打破区域市场分割    

  在国际经济摩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应当努力打破省际的经济壁垒,在长三角建立统一的市场。积极建立国内价值链,通过产业链将三省一市的制造业串联起来。加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间的合作联动,建立城市间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机制。引导长三角市场联动发展,推动跨地域跨行业商品市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统筹规划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畅通长三角市场网络。加强长三角中心区与苏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区的深层合作,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深化长三角与长江中上游区域的合作交流,加强沿江港口、高铁和高速公路联动建设,推动长江上下游区域一体化发展。

  (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    

  先进制造业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长三角工业体系的深度融入。推动数字化、信息化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挥电商平台、大数据核心技术和长三角制造网络等优势,打通行业间数据壁垒,建立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区域产业升级服务平台。打造一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具有技术与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具有强大的战略引领性,能够引领其他相关企业发展的跨国公司。完善区域产业政策,强化中心区产业集聚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和统筹发展。中心区重点布局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高端制造、销售等产业链环节,大力发展创新经济、服务经济、绿色经济,加快推动一般制造业转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