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电商整体市场份额来看,阿里系(淘宝、天猫、苏宁)和京东系(京东商城和二类电商)仍然占据绝对第一阵营,牢牢控制着85%以上份额,而且都通过菜鸟网络和京东物流为其商流订单在客户体验和服务时效上保驾护航。留给顺丰的大客户只剩下了拼多多和唯品会,拼多多由于货值较低,与顺丰合作的主要还是如3C数码这些高价值商品,占比相对较低,可见唯品会就成为顺丰急于与唯品会合作的原因。
(1)品骏快递日均业务量可以达到135万票,顺丰预计今年日均突破1200万票,占到了顺丰业务量的11.25%,此次顺丰纳入品骏业务是对业务量增长的强心剂。
(2)但需要看到,品骏快递目前承接唯品会的订单量约90%,且今年6月1号开始,唯品会把全国范围内40%的订单外派给韵达,所以唯品会仍然掌控着分单的主动权。
2、唯品会放弃自营配送的节流大战略
唯品会作出与顺丰战略合作的最直接背景源于持续走低的利润率和居高不下的履约费用率:2013年以来净利率持续走低(今年上半年由于战略调整后有所回升);订单的履约费用率(主要为物流)相比同样是自营物流的京东来说居高不下,基本维持在9%以上,吃掉了很大一块利润。所以,放弃自营配送,选择外包商服务来降低物流费用率,净利率将获得比较大的提高。
核心策略:扩大快递业务量规模提高效率的路被封死,物流服务外包降本最佳选择
/ 第三部分 /
唯品会与顺丰合作疑问有二
事件研判:看似双赢,其实顺丰还要在仓配一体的电商快递里面交学费
前面花了大篇幅分析了唯品会与顺丰合作的战略目的,相比常年从事或关注物流行业的读者会有两个大的疑问:这么好的双赢事件能否按照双方设想美好的发展?以及为什么不是与唯品会合作的不是与其模式更相近的京东物流呢?
其实这两个问题可以一起回答,不管是哪家快递物流企业,面对电商平台的业务时,你必须要考虑清楚下面两个问题后再决策:
1、唯品会聚焦尾品货类,顺丰能否帮其缓解最大的库存和逆向物流成本压力?
唯品会的货源以服饰、美妆、家居用品、鞋包的小件为主,四项总收入占唯品会总收入的75%左右,其中服装类收入一项就超过30%。
2、仓仍在唯品会的控制范围,顺丰能否将配送与仓库完美融合?
除了顺丰最看重的日均100万+订单外,品骏或者说唯品会另一核心价值是全国仓网。作者认为,顺丰肯定也清楚这一点,但很可能是出于:一是顺丰解决了唯品会物流配送的大包袱,所以表面“零对价”实则付出隐性成本;二是确实顺丰没有足额现金支撑这么大规模的仓库资产收购。
目前唯品会已在华南(广东肇庆)、华北(天津武清)、西南(四川成都)、华中(湖北鄂州)、华东(浙江湖州)、西北(陕西西安)和东北(辽宁沈阳)设立七大仓储中心,以及遍布主要城市的8个跨境电商物流中心,管理的仓库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同时在青岛已建好目前全国最大的企业的B型保税物流中心;在世界范围内,已在9个国家设有子公司,配备仓库及运营管理人员。
其实,很多读者都认为“唯品会+品骏快递”的模式,最相似的是“京东+京东物流”的模式,因为从上图看出这张全国网是基本重复的,唯品会未缺一个点位,且两家公司的缺点都在路由。但需要提醒的是,作者认为更像“天猫+菜鸟自营仓”的模式,最核心的论据在于品骏的配送网是通过收购各小型落地配公司打造的,也是品骏内部派系林立、管理混乱的根源,另外从停止品骏配送业务的未来路径看,应该是唯品会和阿里在电商摸爬滚打都悟到了什么才是最优的商流与物流关系,而顺丰还需要交笔学费。为什么呢?
(1)阿里的海量订单以及顶级技术,都无法通过物流调度平台,与通达系合力形成京东物流的211服务体验,根源就是仓配分离的情况下,双方都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天然的订单波峰波谷很难通过商业行为削平,此时仓配一体的强管控自营体系效率最高,大家相信顺丰与唯品会会比菜鸟更好么?
(2)目前菜鸟大力部署“自建仓库+丹鸟城配体系+通达系配送”的电商件网络来提升时效,而唯品会则选择了“品骏仓库+顺丰配送+通达系补充”,是不是很像?所以,唯品会只要把物流外包搞好,其特卖的商流业务会是电商世界重要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