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三个故事

2019-11-19 09:17

  在“正法”和“像法”两个时代,京东主要的参照对象是天猫/淘宝。

  京东先是选择以自营模式保障购物体验,进行错位竞争。当天猫/淘宝体验改善后(对供应商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加上菜鸟网携“四通一达”崛起),京东转而以GMV增速为其在资本市场的“卖点”。

  决定电商平台交易额的因素有两个:用户数和人均消费。

  进入2018年,京东年度活跃账户(过往12个月内下过至少一次订单)增速放缓,年末3.05亿,仅比一季度末增加350万户。户均每年毛交易金额(过往12个月GMV除以年度活跃账户数)较一季度增长950元。

  GMV这个分子的水份很大,根据经验数据真实成交额只有GMV的60%。新法GMV则是进一步注水,以2017年Q2数据为例,根据新法、古法GMV算出的户均每年毛交易金额分别为4337元和3048元,凭空就多出1288元。即使这样,京东GMV增速还是拿不出手。

  用户数增长乏力,户均消费增长感觉不太靠谱。即使没有阿里和拼多多,规模增长这个故事也不好讲,有了拼多多局面更加复杂——

  绝对增速、相对增速比不上规模比自己大三四倍的阿里,可以选择无视。相对增速只有拼多多的六分之一,增长的故事实在不能再讲。

  拿购物体验碾压拼多多?但体验是虚的,毕竟不是营收,更不是到手的利润。于是京东的主攻方向从保增长过渡到增利润。

  2019年Q2,阿里核心电商息税后利润412亿;同期京东经营利润不到22.7亿;而拼多多经营亏损14.9亿(拼多多Q3财报未出)。

  按11月18日(美东时间)收盘价,拼多多、京东市场分别为497亿美元和490亿美元,拼多多首次超越京东。用利润“踩”拼多多,比对标阿里容易得多。#京东再次选择无视阿里#

  赚钱的故事

  想要讲好利润的故事首先得提高毛利润率,向谁要?主要是第三方卖家。

  京东将营收分为产品销售收入和服务收入。前者是自营业务的销售额(赚消费者的钱),后者的服务收入来自第三方卖家(赚第三方卖家的钱)。

  2019年Q3,服务收入为160亿,在总营收中的比重达到创纪录的11.9%。

  假设自营业务毛利润率8.5%(未扣除履约成本),则2019年Q3服务收入贡献的毛利润刚好达到50%。扣除履约成本,自营业务毛利润率只有2、3个百分点,总体毛利润的80%以上来自服务业务。

  下面这张图清晰地展现了京东开源节流的成效。2019年前三季度,京东连续实现经营性盈利。秘诀是保持毛利润在较高水平,同时压缩市场、行政、研发费用并控制履约成本。

  例如2019年Q3,名义毛利润率为14.9%,三项费用及履约成本合计占营收的13.4%,终于有了1.5个百分点的经营利润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

  追求利润是正道,尽管这一天来得有点晚。问题是毛利润率有多大提升空间?三项费用及履约成本还能压缩几个百分点?

  除非脱胎换骨,京东的经营利润率不会有太大提升。

  而且低利润率的生意风险大,稍有不慎或外部有风吹草动,从赚1个百分点到赔1个百分点的逆转随时可能发生。

  低增长、低收益、高风险,在“两低一高”的局面下,京东估值低迷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脱胎换骨指的是全面平台化。一些细节表明京东已有此意向,例如APP里淡化自营(不让筛选)、强调“京东物流”(可筛选)、财报中不披露GMV构成,直至不披露季度数据。

  正如前面所说,管好10个人比管好自己难100倍。管好几十万、几百万逐利的第三方卖家谈何容易,天猫、淘宝踩过的坑京东未必能绕过去。

  回顾历史发现,京东别无选择。不与阿里错位竞争就没有发展壮大的机会,不追求GMV则无法在上市后获得资本认可。追求利润本是企业的正途,对京东却别有“没办法的办法”之意味。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