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的来源来看,目前主要涉及两方面,一个就是瑞幸的自有平台,也就是APP端口,另一个就是外卖平台。在现有模式下,APP端口的数据已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外卖端口的数据由于是和第三方平台合作,从订单来源到配送信息等数据都是无法获取的。
除了自有端口的流量可以影响整体的门店布局以外,外送产生的数据也对门店、地址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通过外送服务可以迅速达到全覆盖。通过对外卖订单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外卖热力图,然后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计算,对瑞幸的门店从选址到种类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或许,正是依靠这样的策略,瑞星才能在短短18个月内从北京的一家试营店扩展到中国28个城市的2370家门店。
下一步,瑞幸的落脚点在哪?
目前,瑞星咖啡已经形成了两条完整的链式反应:一是拥有大量的消费者后,可以获得充足的数据,进而供应链的优势会使其自身运营成本及产品价格不断降低。二是通过高密度的门店布局,逐步丰富更多的SKU,然后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同时,瑞幸正在以咖啡作为切入点,建立直接面向客户的平台+客户触达网络,构建称一个强大的销售网络,在这个网络上,除了咖啡之外,瑞幸还可以提供果汁、轻食、茶等产品。
在之前的发布会上,钱治亚坚称,瑞幸不是外送咖啡,瑞幸其实主打‘快取’模式,而非外送服务。瑞幸咖啡实际上通过密集的快取店,直接将店建到写字楼大堂或附近,最贴近客户的地方,用更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与外送同等便利的服务。
综合来看,目前瑞幸的方法正是通过高密度的门店布局,来压缩外卖订单的空间,从而降低因外卖订单而造成的流量分流对其自身的布局而产生的影响。从快取店的门店数量、占比以及过去的一段时间外卖订单的占比就可以看出效果不错。但是外送的情况只能用门店数量去压缩其生存空间,达不到完全替代的效果。
因此再回想瑞幸的一万家门店布局,其中各种门店的数量的占比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事情。
结合目前情况来看,瑞幸已经通过布局快取店的方式,来减少外送的数量。尽管外送的占比在不断下降,但是当一万家门店的战略目标实现时,外送的流量数据也势必将会是很大的一部分。那么在接下来布局中,瑞幸就需要考虑是否选将外送所带来的流量入口完全抓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依靠第三方平台来操作。
进一步而言,也就是说在现有快取店的模式下,瑞幸会不会为了收拢流量入口,而建立聚合模式的外送配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