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看不见的网,但未来的一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将被它网住。不过就目前来说,至少在东莞,这张网还不具备如此魔力。
在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展示大厅门口,一个陌生的客人刚跨过门口,嘀的一声,他的名字立即显示在对面的大屏幕上。“出卖”他的是他口袋里一块纽扣大的电子芯片,在被附近的阅读器读取后,电子标签的信息随即被显示出来。
这是今年6月,东莞某企业家考察工研院的一幕。这个人是龙昌国际董事总经理梁钟铭,他想做的是将刚才的一幕搬到他的工厂去,只要给产品贴上刚才的标签,他就可以不出办公室,随时掌握产品的流通状况、技术性能等。
制造这一幕的就是传说中的物联网技术。然而,就目前的东莞来讲,要实现以上传奇的一幕,或许并不那么容易。
物联网的东莞机会
8月26日,不少企业家和专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省政府举行的一个现场会。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现场会。在这场题为“促进全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发展”的现场会上,高端新型电子信息被锁定为我省重点突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物联网和云计算被列为新型业态的重点内容,受到各界的强烈关注。
在广东省公布的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名单中,物联网产业基地占据两个席位,分别是东莞物联网产业基地和广州物联网产业基地。
相对于广州物联网基地,广东省对东莞物联网产业基地的描述更为具体:以现有物联网创新中心和物联网企业为基础,实现“一基地、一平台、一中心、三园区”的布局。市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实施物联网创新技术与服务、物联网通信、物联网器件与装备产业等项目。预计2012年实现产值500亿元,2015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
此消息一出,立即让东莞的物联网企业陷入了极度兴奋之中。东莞市依时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依时利”)是广东省RFI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所在单位,也是广东省RFID产业联盟的理事长单位,其事业部总经理杨淑港认为,东莞在物联网技术层面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优势,RFID技术全省领先,如果建设东莞物联网产业基地,将有助东莞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东莞的物联网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东莞的物联网产业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依时利的孤独
与业界普遍的乐观心态相比,处于产业最前沿的物联网企业却显得比较谨慎。
近来,杨淑港三天两头地往虎门港跑。因为依时利和虎门港共建的电子围网将在10月迎来验收。
不过,杨的脸上并没有太多兴奋,这并不是担心技术不过关,而是在港口物流之外,依时利还难以在其他领域铺开应用RFID技术。
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分RFID电子芯片和阅读器,是物联网环节中信息采集和读取的基础环节。
依时利从事RFID阅读器的研发和生产已近10年了,不过,直到今天,还有大部分的企业家不知道RFID究竟为何物,虽然他们可能天天正与RFID打交道。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门禁考勤阅读器都是我们做的。”杨淑港表示,门禁考勤阅读器运用的是低频的RFID,可以从胸牌中读出简单的员工信息,从而起到考勤的作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依时利早已告别靠生产门禁考勤阅读器生存的时代了。在目前的主营业务中,停车场、校园一卡通、物流等行业才是依时利的重点。
由于进入RFID较早,依时利目前是广东省RFI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所在单位,也是广东省RFID产业联盟的领军者。不过,在东莞,依时利却感受到一阵阵的孤独。
“东莞从事RFID的企业太少了,推广应用这项技术的就更少了。”杨淑港表示,为了发展,依时利不得不与深圳、成都的企业或高校合作。
杨遗憾地表示,虽然虎门港的电子围网在短时间内已经建好,但就东莞广阔的市场来讲,RFID和物联网的阵地还远没有建好。
物联网对东莞来说,还是远在云端。
松散的产业链
在东莞的物联网领域,孤独的不仅仅是依时利。
摊开东莞产业分布图,RFID和物联网是零星几点。
在生产制造领域,只有依时利等少数几个企业;在云计算环节,只有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在独立支撑;在芯片领域,东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仍在为研发出国内首个RFID芯片奋斗不止;在电子标签封装机领域,工研院已研发出国内首套全自动RFID电子标签封装机。
从表面上,东莞物联网产业几乎涵盖了从研发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也涵盖了RFID读写器、芯片、标签封装等产业链条。
不过,在实际的运营中,东莞各生产企业与研发平台之间并没有多少交叉的地方,基本属于各自为政,甚至不少企业和研发机构宁肯远赴外地寻求合作,也不愿与本地企业对接。
“我们的产品被中山一家企业买走了。”7月1日,在2010深圳国际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博览会(简称物博会)上,工研院研发生产的国内首套全自动电子标签封装机受到追捧,不过,攒动的人群中,并没有东莞企业的身影。
尽管工研院技术总监牟鲁西一再表示,东莞企业是工研院的首要合作伙伴,不过却鲜有东莞企业与之完成某项合作。
同样的,翻开依时利的合作名单,里面有深圳惠田实业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