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级表演” 近日,淮安市楚州区旅游局组织4家星级饭店举办擂台赛,插花表演。 CFP
淮安市围绕着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决策,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五大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行政推动和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现代物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方面,淮安市取得了明显成绩,成为长三角北部物流中心指日可待。
“十二五”时期,淮安市将围绕建设“长三角北部区域性物流中心”的目标,全力打造“三大平台”,即以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重点的物流运输平台、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物流信息平台、以规模仓储和自动化管理为方向的物流储存配送平台,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
物流基础逐步完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到去年底,淮安市共有各类物流企业近600家,实现增加值60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递增17.8%;全社会货物运输量7969万吨、货物周转量126亿吨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长57%和244%;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比2005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淮安市的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其中,出口加工区成功拓展保税物流功能,海关“区港联动”便捷通关模式正式启动,10多家物流企业相继进驻。县(区)重点抓好袁北、空港、清浦、淮阴等11个物流节点和国际农贸城、国际商城等6个配套物流中心建设,初步形成了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网络体系,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其次,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引导富士康、淮钢、中央新亚等企业,实施服务外包,加快主辅业分离;鼓励传统运输、仓储、货运代理企业提升服务功能,拓展业务范围,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成功开发淮安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物流通道全面拓展。组织实施了盐河航道整治、京杭大运河疏浚、淮河入海水道提升等工程,加快通江达海步伐。淮安涟水机场将于国庆节前投入运营,陆续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等12条航线。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市、县(区)财政都在预算内安排专项经费,通过贴息、补助等方式,对物流业重点项目、信息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进行扶持。率先创建市级中小企业BCG融资服务市场,帮助中小物流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五个抓手实现物流业健康发展
淮安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淮安市力争到2015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为了达到该目标,淮安市将突出抓好“五化”: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推动物流布局科学化。在新一轮长三角区域规划中,将淮安定位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对此,淮安市将抓紧修订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构建以市综合物流园为核心、11个物流节点和6个配套物流中心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将现代物流业打造成为新的增长极。
二是加快载体建设,推动功能分区专业化。依托IT、特钢、盐化工新材料三大产业,打造一批现代物流集聚区。加快市综合物流园建设,围绕出口加工、海关通关、物资储备、工业原料集散和物流企业集聚功能,进一步扩张规模,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末营业额突破300亿元。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物流服务品牌化。对淮通物流、爱特福粮食科技、仁和工贸等重点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它们进一步做强做大,培育一批物流业“航母”。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流企业,来淮开展业务,提升物流业层次。市直大中型企业年内完成主辅业分离,大力促进金网物流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四是构筑快速通道,推动物流运输便捷化。积极策应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全力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按照三级双线标准,加快盐河航道整治工程,打通与连云港水上快速通道,建立集装箱运输绿色通道,
真正实现“借港出海”。联合沿线城市共同整治京杭大运河航道,进一步提升内河航道物流业通达水平。以沪杭为主要目的地,强化高速路网建设,加快宿淮铁路建设,启动连淮扬镇铁路建设,规划建设淮宁城际铁路,为构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提供交通保障。
五是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发展环境最优化。继续加强金融支持,采取银企对接、项目推介等方式,吸引更多信贷资金投向物流业。加快建设仓储、配送等专业系统,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公共平台对接,完善电子认证、网上支付系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切实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全力打造“诚信、效能、团队”三大品牌:凡承诺过的事情,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和压力,都坚决兑现到位;提倡“马上办”、“现场办”,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从市长到办事员,整个团队重要职能就是为企业服务,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一流的政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