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智慧物流的发展,离不开AI芯片,那么,我国的AI芯片的发展如何呢?其中寒武纪在其中的作用如何?在美国AI芯片巨头英伟达销往中国的H20芯片存在着安全隐患之际,寒武纪获得了资本市场热捧,那么,寒武纪能不能成为中国AI芯片的龙头呢?
今天的寒武纪与英伟达相比,还是个小公司,然而,在中国AI发展的过程中,已是不可或缺的一员,借助芯片国产化这股东风,在芯片平替的过程中,寒武纪必将有用武之地,今年前两个季度的业绩,和在A股市场的表现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起步不差英伟达
虽然寒武纪诞生于2016年,但其源于中科院计算所2008年组建的“探索处理器架构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10人学术团队,当时取名“寒武纪”,是希望用地质学上生命大爆发的时代来比喻人工智能的未来。
早于2010年底,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一次内部汇报中,陈云霁、陈天石兄弟就提出了研发AI芯片的构想——开展人工智能和芯片设计的交叉研究;彼时,英伟达还只是一家卖游戏显卡的公司。
寒武纪的芯片理论基础,一直不比英伟达差,联合创始人之一,两兄弟中的陈云霁,2014年就在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深度学习处理器架构论文,奠定AI芯片理论基础。2015年成功流片世界首款AI芯片,这支仅20人的团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实现核心突破,而这时,英伟达的芯片刚刚起步。
2016年3月,寒武纪的创始团队与中科院计算所共同创办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仅90万元,陈天石出资63万元,是第一大股东,谁曾想过,这家看似不起眼的初创公司,日后会成长为国产AI芯片领域的巨头。
创始人陈天石和陈云霁两兄弟,都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陈天石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算法,陈云霁则主攻计算机芯片,在25岁时成为国产芯片“龙芯3号”主任架构师。
凭借团队实力和背景,寒武纪的融资之路也相当顺利,成立半年后,迎来了科大讯飞等三家机构的5000万元投资;2018年1月,国投基金领投;2019年9月,南京招银和湖北招银领衔17.5亿元投资,此时寒武纪的估值已经达到220亿元左右。
2020年7月,成立仅4年的寒武纪登陆科创板,成为“国产AI芯片第一股”,上市首日市值即突破千亿大关。从正式递交招股书到敲钟上市,仅用了116天,这彰显了国家对寒武纪的大力支持。
虽然A股市场上已有多家与AI芯片有关联的公司,但在细分领域主营业务做算力芯片的,严格来说只有寒武纪一家。寒武纪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创新,能提供云边端一体、软硬件协同、训练推理融合、具备统一生态的系列化智能芯片产品和平台化基础系统软件。
这家由85后企业家创建的年轻的芯片公司成立至今不到10年,但也经历过大大小小的风波,上市之后,寒武纪就陷入长期亏损的困境,从2020年至2023年,净亏损分别达到6.59亿元、11.11亿元、15.79亿元、10.43亿元。
上市发行价为64.39元/股,首日大涨288%,股价直达250元,随后则进入长达三年的低谷期,跌至46.59元,跌幅超过84%;面对逆境,陈天石对未来有清醒的认识,具有坚定的战略定力——聚焦技术突破,以迭代思维应对当时的挫折。
陈天石常说:"失败是常态,放弃才是终点"“芯片行业没有捷径,只有靠死磕”,凭借技术突破,寒武纪终于时现逆袭,2025年8月股价突破千元,市值逼近5800亿,陈天石持股29.63%,对应身家超1500亿。
一个企业的成功,存在时代红利与运气成分,但与自身的努力也密不可分。寒武纪一路走来,有高光时代,也有低谷时刻,最艰难的2021-2023年,创始人陈天石顶住压力,坚持独立研发,最终等来国产算力的风口。
一切的成功都有技术的背书,陈天石长期从事处理器架构和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研究,在AI芯片的基础学术研究和商用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对AI辅助处理器设计亦有深入研究和多篇论文发表,当然也与我国对AI芯片的政策支持分不开。
2025中国算力大会于8月22日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人表示,将引导各地合理布局智能算力设施,逐步提高智能算力供给质量,预计2025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增长将超过40%。同时将有序引导算力设施建设,切实提升供给质量,加快突破GPU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
8月26日,中国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目标,这为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这意味着寒武纪将获得刚性的增量市场。
行业成长空间打开,国产AI芯片板块的整体,及产业链上相关公司将迎来一波大发展,寒武纪这个年初的公司,将在其中发挥典范作用。
二、平替紧逼英伟达
全球算力芯片英伟达独占大头,AMD、英特尔也占有一定的份额。在美国对华AI芯片管制的大背景下,英伟达等西方AI芯片获取难度不断变大,且随时面临断供风险。近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正酝酿对中国进行新一轮芯片出口管制。
在美国AI芯片管制不断强化之下,国产替代是势在必行。目前,从全球市场看,英伟达占有92%的份额,聚焦中国市场,2025年英伟达预计占54%。在GPU受限、模型需求激增的背景下,算力基础设施“国产化、自主化”建设迫在眉睫,随着全球人工智能浪潮持续推进,国内算力自主可控需求日益迫切。
寒武纪和华为昇腾、百度昆仑芯、阿里平头哥、海光DCU等国产AI芯片共同承担起了国产替代的重要任务,而寒武纪又是国内唯一一家已上市的AI芯片企业。
其实,在芯片设计上,我国与西方巨头英伟达并无太大差距,由于受限芯片制程,我国厂商在先进性和功能上与英伟达有一定差距,因此中国市场英伟达依然占大头。
从竞争格局看,虽然英伟达仍然在技术水平和市占率上具有绝对领先地位,但寒武纪、华为等国产厂商正在加速追赶,在自主可控的硬约束下,中国AI芯片市场的国产化率将持续提高。
我国算力芯片厂商产品的设计路径不尽相同,应用场景各有侧重,比如寒武纪与英伟达支持AI计算的通用GPU不同,寒武纪的AI芯片属于ASIC(专用集成集成电路),这类芯片是针对人工智能特定需求的定制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