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牢牢掌控核心技术,垄断这个行业快三十年,曾经站在金字塔顶端呼风唤雨,但也曾傲慢地说过“绝不培养中国员工”,把本土人才都拒之门外!
美国甲骨文公司,这个曾经让许多企业仰视的名字,在巅峰时期突然掉队,最后也只能黯然退出自己耕耘多年的中国市场。
这场因为自负而酿成的“商业败局”,甲骨文公司到底搞了些什么事情呢?
不培养中国员工
甲骨文公司,这家在世界数据库界算得上领头羊的企业,早在八九十年代末就开始在咱们中国打拼了。
那会儿中国在这个行业基本还没有什么基础,甲骨文一出场,就很快在国内的数据库市场里占得了优势。
一开始的甲骨文,可能因为刚刚到来,在中国市场还挺低调的,也就是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业务,没有太多张扬。
可是,等到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越攀越高,差不多包揽了100%的市场之后,甲骨文也开始有点儿飘了,逐渐露出了那份傲慢和偏见。
有这么一回事,某个做法让不少中国员工感到挺失望的,公司高层还直接说,咱们的中国员工不是他们重点培养的对象,晋升的机会也不多。
其实这还算不上最让人生气的事,毕竟打工人的日子本来就不太顺,但起码,作为员工,总得有点尊重吧!
就算是那些在研发中心里的技术人员,在甲骨文公司的高层眼中,好像也没啥真本领似的。
更离谱的是,在2010年,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当面就说:“中国的工程师不用特别培养,只要按流程办事就行了。”
这番话让很多兢兢业业的中国员工觉得不太公平,明明为公司付出了那么多,结果未来的可能性竟然被一句话给打了水漂。
毕竟,哪位忙碌的员工不想再为公司贡献的同时,得到应有的回报呢?
每次有出色的华人员工提出升职请求时,回应常常会是“华人不太适合担任管理职位”。
这种牵强的理由让许多中国员工觉得挺无语的,显然公司就是想打压中国员工,心里明镜似的。
有能力的员工本来也不愿意受到这样的委屈,一阵子惆怅失望之后,他们就干脆选择了辞职走人。
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普通的企业肯定希望能够留住优质员工,保护那些表现出色的人才。
可甲骨文偏偏走了个相反的路,它把中国员工视作廉价的劳动力,竟然不愿意提供他们成长和提升的空间。
甲骨文的垄断之路
这么离谱的操作,甲骨文到底是怎么在中国坚持了整整30年的垄断地位的呀?
回想八九十年代,那会儿中国的信息技术还刚刚起步,数据库技术方面跟国际的先进水平比起来,还差了不少。
甲骨文的数据库系统凭借稳定的性能和强大数据处理实力,很快就引起了国内许多企业的关注。
那会儿,国内银行和通信行业都在搞信息化升级,从工商银行到建设银行,甲骨文的数据库系统差不多都变成了行业里头的标准配置。
可以说,甲骨文靠着自己的实力,掌握了中国金融和电信行业的关键数据通道,也让它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变得尤为重要。
不过紧接着,甲骨文开始向中国企业收取高得惊人的服务费,除了基本的软件使用费之外,还铺天盖地地要各种维护费、升级费啥的。
有些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每年得给甲骨文交上几千万或甚至上亿的软件使用和服务费用,真是让企业觉得压力山大。
不仅如此,甲骨文在对待中国客户的方法愈发强硬,许多霸道的做法让中国企业气的直跺脚,却又不敢明说。
那会儿,中国企业对甲骨文的数据库技术可是靠得挺紧,要是不用他的产品,企业正常运转恐怕都得打折扣。
就这么着,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和一串市场手段,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霸主地位越来越巩固,开启了长达30年的“统治”之路。
被踢出中国市场
不过,甲骨文那点自以为是的心思没维持多久,它在中国市场的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
随着中国科技的节节高升,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对甲骨文的垄断和傲慢态度终于忍无可忍了。
在打破甲骨文垄断的过程中,阿里巴巴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作为咱们国家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每天都得应付大量的数据,数据库的表现可是直接影响着网站的流畅度和用户感受。
一直靠甲骨文,光花的钱就挺上头,还挺麻烦用着,也让人怕受制于人。
因此,阿里巴巴每年花费超过10亿美元,专注于云计算和数据库方面的研发,还组建了一支精锐团队,其中不乏从甲骨文等国际领先企业挖来的核心人才。
没过多久,奇迹居然就出现了,只用了四年时间。
在2011年,阿里巴巴自己开发的分布式数据库问世,成功打破了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