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升级
从线下转线上,对S2BB2B交易过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是产业互联网常见的切入方式。企业数字化升级的敏捷性和彻底性,对切入产业互联网十分关键。
单纯的线上交易模式虽不受资本青睐,但交易有业务价值、数据分析价值、衍生服务价值。通过积累的海量数据来驱动交易,服务生产,可以向产业链客户提供物流、金融、技术等更多增值服务。
不同属性企业,数字化推进的难点和复杂程度也存在差异:
1.生产型
由生产型企业发起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助推数字化经济、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强大力量。销售业务流程全线上化,直观上,改善传统分销渠道在数据反馈、市场维护层面存在的及时性、有效性问题。本质上,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短期看,结合互联网营销手段挖掘新商机和利润增长点。长远看,有助提升市场覆盖率和品牌竞争力。
在多种供应渠道的比较选择中,客户采购习惯的变化也倒逼生产企业销售方式及服务体验的优化,不同组织部门的理解考量虽有差异,但数字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供应端主导的线上交易服务,基于自身存量客户规模,可快速实现线上用户的基础积累。从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到产业互联网平台,还需要在两个方面作出突破:品类及品牌的丰富多样性,客户分布的广泛度和活跃性。
头部生产企业间的联姻往往难度大周期长,以化工行业为例,一些生产企业的电商平台,尝试通过代理方式打破单一供应的局面,或嫁接成熟的交易服务平台资源,触达更多下游客户。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贸易型
一定规模的贸易型企业,通过自营业务为数字化升级储备了大量资源。他们拥有资金实力、成熟的分销网络和供应链管理服务能力。通过买卖流程的线下搬线上,快速搭建自营交易平台,带动上下游形成线上交易习惯。
自营对企业做产业互联网落地来说是最简单的模式之一,基于对分销渠道的管理和掌控力,在采购方面能拥有更高议价空间更多获益,早期也不会对产业链中的供应及渠道产生太大利益冲突。但并不是所有自营产品都适合产业互联网。
例如,化工品苯乙烯、乙二醇等产品,虽交易活跃,但供应端和需求端趋于集中,无法进行垂直纵深扩展,这一类产品对平台的依赖度弱。而塑料原料,上下游适度分散,SKU庞杂,客户需求多样化,导致上下游匹配难度加大,平台服务价值凸显。
对于贸易型企业来说,向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可选择几个单品将垂直链条打穿,再考虑相关产品的横向资源突破,不同产品的渠道和供应链服务存在差异,需重视基础设施能不能复用。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服务型
由资讯、会展、技术等服务,积累海量客户数据和交易信息,延伸出介入实质交易的撮合及自营业务,再进行数字化升级,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切入产业互联网方式。
一些电商平台,最先通过资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广泛共享,再通过“撮合“业务介入交易洽谈,但这类模式比较传统,缺乏创新和壁垒,对上下游的掌控力也偏弱,随着企业经营成本和服务成本的增加,可持续性越来越受到挑战。
而增加自营业务,则需匹配的资金量和专业的贸易团队,如想扩大业务规模,提升服务品质,形成平台效应,还需在仓配、金融产品方面做大量投入,承担原有中间环节的“囤货”、“垫资”、“配送”、“客户维护”等服务内容。
寄售和代采,对服务型平台来说更为灵活,具备撮合模式下品类优势和自营模式下的管控优势,不必承担囤货的压力,也降低品类选择错误的风险。这两种方式对平台在供需两端的掌控力和订单效率有很高要求。
产业互联网对存量资源再配置,必然会对一些垄断性质或低效主体的生存空间进行调整形成挤压。是否对这类主体取而代之以及是否具备能力,往往是企业向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的问题和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供应链整合供应链体现了产品从不同供应商到渠道到终端,以及仓配环节串联起来的全流通场景,在切入产业互联网的过程中,供应链的建设和整合,是投入最多、模式最重、周期最长、难度最大,但进入壁垒最高的关键能力。
整个供应链打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需要多节点合作。
1.供应链的建设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