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仓未来最好的时光
2019-05-07 11:59
图片来自“123rf.com.cn”
进入2019年,和许多朋友交流,都有一个共识,关于新零售的讨论,逐渐冷却下来。
这或许有几方面的原因,最核心的原因是,新零售的新,必须与旧接轨,才能迸发出长久生命力,但是目前看来,存量资产对于新零售给出的解药,要么跌进坑里,要么一头雾水。而与此同时,业内开始回归到业务的微观层面,开始做新的尝试。比如最近买菜这件事的火爆,与之相关的 ,是前置仓的讨论如火如荼起来。
相当于新零售的道,前置仓更多的应该说是术的层面,不过,业内的关注重心开始回归术的层面,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至少对于曾经也被质疑过的前置仓来说,是一件好事。
经过这两年的试错与调整,先于新零售存在的前置仓存活下来,而且现在大有主流化的趋势,不能不说是一个意外。
本文就试图结合个人的观感,抛砖引玉提出一个观点,无论新零售如何,前置仓这个模式,现在看算是立住了,关于前置仓的争论,可以告一段落。
一、数字化落脚点
前置仓模式最初起步时,就是想依靠后台大数据的算法来精准选品,同时解决新鲜和便利两个痛点。而新鲜和便利,本来也是以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企业的着眼点。
但是早期的前置仓也有问题,那就是过于迷信算法了,似乎只要算法精准,就能无限的接近消费者需求,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这个思路带来两个问题,第一是忽视了商品供应链等其他问题,第二是没有意识到这个前提本身可能是错的。
其实无论从社会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看,完全预测人的行为和决定,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有时候是主观改变,有时是受外界被动影响,有的决定是计划性的,有的是临时性的。
虽然前置仓聚焦的是生鲜为主的日常消费品类,但是此类消费具体落实到一个个体头上时,它可能被多种因素左右。追求算法精准没错,但是算法不可能百发百中。
更何况,新零售告诉我们,新零售就是人货场的数字化。一个人的数字化都如此困难,何况人、货、场三者的数字化。
而前置仓的出现,其实对于数字化的对象进行了简化,目前看来,前置仓主要是对商品也就是货的数字化。这样,落地起来难度其实小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