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军琪:中国物流技术发展40年

2018-05-18 16:47 | 作者:尹军琪

  1970-1989年 启蒙阶段

  1972-1973年,原一机部和四机部联合立项,围绕汽车制造,提出十大技术创新课题,其中自动化立体库系统作为十项课题之一,由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负责研究设计,总工程师虞和谦担任总负责人,参与单位包括北京自动化研究所、长春汽车厂设计处、北京汽车制造厂等。

  第一座自动化立体库设计在参考资料极其缺乏的艰苦情况下完成。项目组仅凭几张图片和零星报道资料即开始进行设计,确定高度15米,托盘承载能力为1000kg,采用PLC进行控制,行走和提升均采用双速调速,历时7年完成。期间,一机部胡光部长和孙有余副部长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在1975年利用参加伦敦15届物料搬运展览会的机会,派项目组成员赴欧洲进行考察。该成果被应用到北京汽车制造厂。

  1980年,北起所在北京低压开关厂又生产了两台堆垛机,并参加1980年在北京农展馆举行的全国矿山机械展览会,这是全国改革开放后的一次盛会。1981年,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将成果应用到湖北二汽备件库,是国内第一次规模应用,有5个巷道。太原五一机器厂作为第一个成果转让单位,承担了80年代初期的几个项目的生产制造工作,太原五一机器厂是太原刚玉的前身。

  1985年,结合宝钢的技术改造,引进德国西马格(SIEMAG)全套物流自动化技术,我国自动化立体库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作为引进消化的主要参加单位,原苏州起重机器厂参与了宝钢堆垛机的生产制造和图纸转化工作,并在1986-1987间年生产出第一台德国引进技术的堆垛机。

  1985-1989年间,自动化立体库在有限的几个领域得到应用。比较有名的是保定乐凯胶片厂,无锡感光胶片厂,有多个自动化立体库投入使用。自动化立体库作为一种新兴的物流存储系统,逐步得到有关行业的重视。截止到1989年,行业应用还非常有限,如化工、感光胶片、汽车、化纤、造纸等,尤其是特殊领域的应用成为重要切入点。

  此外,在整个国家“七五”期间(1986~1990),自动化立体库关键技术作为重机装备的关键技术之一,由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申请立项,结合引进技术的消化,在堆垛机的完整技术,尤其是安全性和系统优化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各种相关标准也在此期间顺利完成,为我国自动化立体库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作为物流仓储系统中的其他重要装备——输送机和分拣机系统,则发祥于邮电部的下属企业,邮电部519厂和539厂即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们在1975年前后即开始研究和从事邮包处理技术,并在输送分拣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成为我国最早研究交叉带分拣机的企业。但最初的用户仅局限于邮政包裹处理系统。

  这一时期的叉车企业,则主要是以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作为技术归口,全国各地开始生产制造,但社会需求有限,产量都很低。

  整个启蒙阶段的技术是相对落后的,尤其受限于相关基础技术,材料,以及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还很少应用到物流管理中来,很多情况下还只能实现单机自动,全自动控制的系统寥寥无几。

  1990-1999年 探索与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可以细分为两个小阶段:即1990-1994的应用阶段,1995-1999年的新一代堆垛机研究阶段。

  自动化立体库在美国从50年代即开始研究应用,60年代日本、欧洲已经大量应用,但技术受限于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其规模都不是很大。1970-1990年是日本自动化立体库发展的高峰期,总计有近20000套自动化立体库系统被应用到各个领域。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应该是日本国土面积小,自动化立体库在提升空间利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1990年起,自动化立体库在我国的应用逐步展开,参与的单位也逐渐多起来,如沈飞62厂就在航空生产系统内开始进行立体库的研究与应用,太原刚玉、苏起厂等单位依靠前期生产优势,逐步掌握了立体库的关键设备技术,开始独立承接项目,北京自动化研究所也将自动化立体库系统作为关键技术,在生产领域寻求应用,机械设计总院开始介入该领域,尤其在机场行李系统中寻求应用。

  位于天津开发区的德国威娜化妆品公司立体库是1990年前后投入使用的,这是第一座采用组合式货架的自动化立体库,此前的立体库均采用焊接式货架。上海金星货架厂(即现在的上海精星仓储设备工程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第一个生产立体库用的组合式货架的单位。

  顺便指出的是,90年代初期的CIMS系统应用研究,对于我国自动化立体库的研究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现代制造业的前身。可惜的是,这一政策没有延续下来,以至于很多年以后,德国实施工业4.0时,中国到很久以后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到了1995年,西门子PLC控制技术被首次应用于自动化立体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宣告了过去以单片机为代表的控制技术的结束。引领这次变革的是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以陆大明为代表的团队,代表项目是康师傅杭州下沙项目。许多年以后,当时参加项目实施的王欣旭颇为感慨,那时候的下沙,芦苇遍布河滩,秋风瑟瑟,旷野中渺无人烟,其实这就是中国自动化物流技术发展的大环境缩影。1996年,北京首都机场物流系统进行改造,也为北起所提升其技术创造了条件。新一代的物流仓储设备得到了成功应用。

尹军琪

尹军琪

北京伍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文章:13 篇 阅读:1,382,197 次

  简历编辑研究生毕业后于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院工作多年,历任计算机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物流工程部副主任,市场二处处长,副总工程师等职务。1999年获教授级高工职称,2002年受聘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2013年兼任北京物资学院人生导师。现任北京伍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担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物流标准化委员会管理与技术分会副主任,中国重机协会物流与仓储装备分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编辑1 起重运输机械、物流机械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有限元分析;2 物流中心与配送中心总体规划;3 物流中心关键设备计算机优化;4 物流中心库存管理系统(WMS)和控制系统(WCS)研究开发;5 物流中心动态仿真系统研究。

  主要荣誉和著作论文编辑1 获原机械工业部优秀青年论文特等奖一次;2 获原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两次;3 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4 发表各类科技论文60多篇,参与编写科技图书3本(部)。5 在1991年提出“二次惩罚法”优化设计理论,并成功应用于离散型优化系统6 在2005年 提出建设“合适的”物流系统理论。7 在2008年提出评价物流系统先进性的12项指标。8 获2013年度中国物流技术年度人物奖。


小编推荐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