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匠”选树:AI医疗器械不缺创新缺“匠心”

时间:2022-11-03 11:57 | 作者:

  脑机接口、数字疗法、康复机器人,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新技术赋能更多新型的医疗器械设备,上海就拥有不少致力于AI医疗器械研发的初创公司。

  为了发掘更多有潜力的创新医疗企业,11月1日,在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展开了一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工匠”选树竞赛,参赛企业全部为来自上海本土的医疗初创公司。经过评委激烈的讨论,最终包括卓道医疗、药明奥测在内的企业入围“智慧工匠”决赛。

  参加选树竞赛的评委有来自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计算机行业的专家、医院各大科室的学科带头人,他们对中国初创医疗器械公司的创新能力印象深刻,但也表示,中国“智造”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匠心”的人才。

新兴疗法标准待建立

  记者见证了选手的答辩。12家参与企业中,针对认知障碍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者的数字游戏疗法以及康复机器人赛道的企业尤其引起专家组的关注。

  例如针对某家正在开发老年痴呆早期防治数字疗法的企业,评委们就颇感兴趣,上海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云龙向企业提问:“你们的注册证对产品的预期用途是怎么表述的?”另一位评委则对数字疗法产品的价格和盈利模式提出问题。

  企业回答道:“我们的产品是一款医疗产品,而不是娱乐产品,销售以年费的形式,每年1999元,医院有自己的采购价格,现在我们每年的营收已经有4000万到5000万了。”

  如何用数字手段提升大脑认知水平是很多医疗AI企业正在探索的方向。上海市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仁济医院核医学学科带头人黄钢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数字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产品,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在研发,但是行业仍然缺乏相应标准。我认为作为中国来讲,新的设备新的疗法需要发展,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标准,通过出台更多细则,逐步完善标准,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创建标准和引领标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智造’水平。”

  黄钢表示,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在关键问题不是缺政策,而是要利用好这些政策。

  一位参加评审的上海某三甲医院评审人向第一财经记者分享了自己听完企业介绍后的感受。他表示,许多企业研发的器械都是针对目前临床应用的痛点,有婴幼儿复杂疾病的诊断,有癌症患者痛疼的治疗,有瘫痪患者的康复,也有脑机接口的探索,这些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人工智能、数字医疗为患者提供了有效丰富的诊治选择,体现了中国创新的无穷潜力,展示了中国“智造”的勃勃生机。

  上述评审人尤其对参赛企业中的康复机器人公司的创新感兴趣。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康复机器人通过功能代偿和康复训练,帮助功能障碍人群实现运动、认知等生理功能的康复,在康复和养老领域拥有巨大应用前景。

  有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康复机器人展国内整体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的35%,仅次于手术机器人40%的规模。

  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仍然缺乏

  此前,上海已经出台了《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要求布局未来产业,打造未来产业集群,探索脑机接口技术在肢体运动障碍、慢性意识障碍、精神疾病等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

  “随着现代医疗进入多学科交叉融合,未来康复机器人也可以融合脑机接口等多种前沿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领域实现更多应用。”一位参赛的脑机接口企业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中国本土新兴医疗器械设备企业的发展也令跨国巨头重新思考在中国的发展战略,由于看好初创公司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这些跨国公司近年来开始越来越多地与本土医疗创新企业合作。

  例如在西门子医疗的上海创新中心就有超过150家中国的生态伙伴入驻,已开展和着手准备的合作项目达30余个。西门子医疗中国总裁王皓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得益于中国对创新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近年来一大批本土创新医疗企业发展起来,西门子医疗加强与这些企业的合作,也有助于上海打造生命健康产业的创新高地。”

  11月1日,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还与微光医疗、深透医疗、奥瑞得医疗、见杉医疗签署合作协议,在心血管介入精准诊断、医学影像增强、肺癌激光导航定位和癌症诊断与治疗四个方向开展合作,推进先进诊疗技术和智能医疗器械的创新研发。

  不过与国际成熟的医疗巨头相比,中国在高端医疗器械设备的生产制造方面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而这需要更多具有“匠心”的人才梯队。多位专家都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并不缺乏创新能力,与创新能力相比,中国更缺乏的是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非常关键,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更缺乏的是’工匠精神’,拥有想法还不够,更难能可贵的是如何把一个产品以高质量和一致性的标准做出来,这对于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至关重要,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还需要加强。”黄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他认为,通过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设备供应链的完善,整体的制造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但仍有进步的空间。“现在国家集采政策的背景下,我们尤其要避免以价格成为唯一标准,要在讲究质量的前提下,追求价格的优化。”黄钢补充道。


10秒快速发布需求

让物流专家来找您